[发明专利]用于去除饮用水中氯代乙酰胺的过滤介质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71314.X | 申请日: | 2010-04-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29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 发明(设计)人: | 周奇迪;栾云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迪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39/14 | 分类号: | B01D39/14;C02F1/58;C02F1/28;C02F101/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魏晓波;逯长明 |
| 地址: | 31532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去除 饮用 水中 乙酰 过滤 介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去除饮用水中氯代乙酰胺的过滤介质及其制备方法, 由该过滤介质构成的滤芯、净水装置和饮水机。
背景技术
1976年美国国家癌症协会经研究发现,对饮用水中用氯消毒时会产生 一类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THMs),THMs对动物有致癌作用。20世纪90 年代,除去THMs外,卤乙酸(HAAs)又成为主要研究对象,其有很强的 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2006年美国环保局公布了最新关于消 毒剂和消毒副产物的规定,各国除对THMs和HAAs的浓度限制更严外, 同时又增加了水中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浓度的限定,氯代乙酰胺便 是其中的代表,氯代乙酰胺是最新发现的饮用水N-DBPs,是致癌作用更强 的有机化合物。
自来水厂常规处理方法对铝带乙酰胺的去除率很低;树脂、沸石吸附 法效果不理想;氧化法的去除率也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过滤介质及其制备方法,该过滤介 质对饮用水中的氯代乙酰胺的去除率高,还提供了由这种过滤介质构成的 滤芯、净水装置以及饮水机。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去除饮用水中氯代乙酰胺的过滤介质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 步骤:
a)将包含活性炭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粉、凹凸棒粘土、六水氯化镁、 氯化铝和发孔剂的原料混合,所述活性炭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粉、凹凸 棒粘土、六水氯化镁、氯化铝和发孔剂的重量比为:50~300∶200~400∶ 50~100∶3~10∶1~6∶50~150;
b)将步骤a)所得的混合物在模具中压制,烧结,冷却。
作为优选,活性炭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粉、凹凸棒粘土、六水氯化 镁、氯化铝和发孔剂的重量比为:150~250∶250~300∶60~80∶4~5∶2~ 4∶80~120。
压制压力为0.4~1.0MPa,烧结温度为200℃~300℃,烧结时间为120~ 150分钟,烧结后冷却至40℃~60℃脱模。在此制作过程中,在发明人很 多次的试验之后,得出在烧结温度范围在200~300℃内制作出的过滤介质, 过滤效果更好。
活性炭是一种多孔性炭吸附剂,它具有如蜂窝状丰富的孔隙结构、巨 大的比表面积、特异的表面官能团、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能,是优良的吸 附剂、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根据原料来源不同活性炭可分为木质活性炭, 如椰壳活性炭、杏壳活性炭、木质粉炭等;矿物质原料活性炭,如各种煤 和石油及其加工产物为原料制成的活性炭;其它原料制成的活性炭,如废 橡胶、废塑料等制成的活性炭。优选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 克,更优选不低于1000平方米/克。
活性炭可以高效吸附饮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异色异味,尤其是医 用活性炭,作为通过国家相关药品监督标准的产品,杂质含量更低,表面 积更大,吸附效果也更好,对颜色和气味的吸附尤佳,选用医用活性炭可 以保证过滤介质直接用于饮用水的处理。
作为优选,活性炭选用粒径为74~104微米的医用活性炭。
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为重均分子量大于100万的聚乙烯,优选的 粒径为89~104微米。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可从国内生产厂家得到,如北京 东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助剂二厂可提供M-I型(分子量为150±50万)、M-II 型(分子量为250±50万)、M-III型(分子量为350±50万)、M-IV型(分 子量为大于400万)等规格的产品。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一个作用是粘结 和形成过滤介质骨架的作用,因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分子量大,熔融粘 度非常高,熔融以后不能流动,所以利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通过压制,烧 结得到的过滤介质,容易形成微孔,可以起到吸附水中氯代乙酰胺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迪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奇迪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131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