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化面部美容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71041.9 | 申请日: | 2010-05-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328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 发明(设计)人: | 高春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春平 |
| 主分类号: | A61B18/18 | 分类号: | A61B18/18;A61B18/12;A61N1/36;A61N7/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26007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化 面部 美容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美容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化面部美容系统。
背景技术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对于中年以上妇女来说面部皮肤护理和美容塑形显得格外重要。目前面部拉紧皮肤,减少皮肤皱纹,减少皮下多余脂肪的效果良好,其广泛应用的主要是射频技术,即通过快速传输电磁能量到皮肤,引起真皮层胶原加热,使胶原收缩,促进胶原纤维再生,与此同时,通过冷却电极下的皮肤,形成温度梯度,保护表皮。
美国专利6662054、6889090和5871524公开了利用射频技术进行非侵入性皮肤处理的射频技术,中国专利03807055.3公开了射频应用于美容的技术。
上述公开的射频美容技术均是采用单个治疗头的形式将射频能量施加以皮肤表面,其缺陷是,单个射频治疗头仅作用于皮肤某一点,实施美容程序的时间明显延长,同时由于必须等待表皮冷却后才能施以射频治疗,单点皮肤致冷也让接受美容的个体感到不舒服上述技术的另一个缺陷是,手持射频治疗头没有治疗导引装置,很可能在同一部位反复治疗,引起皮肤或皮下组织损伤。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面部均匀散热冷却的装置,在面部皮肤施加射频能量之前,面部皮肤已经均匀降温,不但能减少每次单点皮肤降温时间,而且让用户减少单点皮肤快速降温的不适感觉。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面膜结构样的装置,按照面部美容重要部位的需要、有次序按放射频电极,避免同一部位重复治疗的状况发生。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是联合应用超声美容技术,协同射频美容的效果,增加射频能量吸收和传播的效率,获得更好的美容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之四是通过遍布面膜的电极,测量皮肤电阻率变化,监测整个面部的温度变化,展示面部温度变化图,设置温度报警,防止面部皮肤热损伤。
本发明的目的之五是应用超声波和电导入营养素至皮肤及皮下组织,获得更理想的美容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之六是通过智能化控制,全自动完成面部美容和面部皮肤治疗的全过程,减少面部皮肤治疗的全过程人工操作,减少误差发生。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智能化面部美容系统的技术特征是,以一个柔性材料制备的面膜样结构作为载体,载体由前端的渗透囊腔和后端的半封闭囊腔组成,在渗透囊腔的前壁安装多个金属电极,在半封闭的囊腔内隔板安装多个超声换能器,渗透囊腔的前壁是渗透膜,可以渗透导电耦合液体,作为金属电极的导电液和超声换能器的耦合剂,而中空囊腔通过进出水管与温度控制水箱连接,通过循环水流控制载体的温度,金属电极通过不同导线分别与电阻测量单元、射频发生单元、低频电发生单元相连,进行电阻测量(间接换算为温度),施加射频能量和施加低频电脉冲信号,主控制单元通过多路开关控制不同射频能量和低频电脉冲输出,多个超声换能器通过多路开关单元与超声波发生电路相连,主控制单元通过多路开关控制不同超声换能器信号输出。
本发明所述的智能化面部美容系统由主控制单元、水箱温度控制单元、蠕动泵控制单元、超声波控制单元、射频控制单元、低频电信号控制单元、电信号采集分析单元等部份组成。其中主控制单元控制各个单元的工作状态,水箱温度控制单元通过控制致冷单元和加热单元,控制调节水箱内液体温度,以控制面膜的表面温度;蠕动泵控制单元通过控制循环蠕动泵而控制面膜中空囊腔液体循环速度,以调节面膜的压力;超声波控制单元通过控制多路开关而控制不同超声换能器的超声能量发射;射频控制单元通过控制多路开关,控制不同金属电极施加射频能量;低频电控制单元,通过控制多路开关,控制不同金属电极施加低频电刺激;电信号采集分析单元通过各个电极采集电信号进行放大和调理后,进行分析,通过计算电极之间电阻变化,换算成温度变化数值实时显示,当温度突破警报阈值时,声光警报,并自动关闭所有发射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春平,未经高春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104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