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确定织机中的经轴直径的方法和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70497.3 | 申请日: | 2010-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6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梯乃里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主分类号: | D03D49/04 | 分类号: | D03D49/04;D03D49/10;D03D49/20;D02H13/2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崔幼平;刘华联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确定 织机 中的 经轴 直径 方法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确定织机中的经轴直径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保持织机中的给定经线张力,以一定旋转速度来驱动织机的送出马达,其中所述旋转速度是根据用于传送经线的经轴直径来计算的。因为在设定操作中使用新经轴来更换旧经轴时以及当经轴上的经线量随织机的纺织操作而减少时经轴直径会发生变化,所以难以机械地确定经轴直径。因此,实际上,通常使用备用手段来确定经轴直径。
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号10-60753公开了一种用于确定绒经轴的直径的方法和用于确定地经轴的直径的方法。这些方法基于一个基本构思并且下面将描述前一情况。
当织机运转时,绒经轴被送出马达驱动。沿送经方向观察到的设置在绒经轴下游的辊随经线的传送而旋转。接近开关被设置成邻近于与辊整体旋转的被检测元件的运动路径。被检测元件的路径在接近开关的检测范围内。接近开关处于面向被检测元件的位置时向控制器输出ON(开)信号。控制器基于来自接近开关的信号来计算绒经轴的直径。
在常规技术的上述方法中,基于代表辊旋转的信号来计算当织机运转时随经轴上的经线量减少而变化的经轴直径。在这种方法中,织机需要运转一给定时段,并且因此在织机启动之前不能够计算出新经轴的直径。通常,当经轴被更换为新经轴时,由织机操作者向控制器手动输入新经轴的直径作为初始值。
不过,在手动输入方法中,可能会输入错误的直径,或者可能忘记输入初始值。在忘记输入的情况下,通常会使用在更换经轴之前已经在控制器中设定的前一经轴直径。即使根据纺织规格输入了新经轴的直径,因为某些原因,新经轴的实际直径也可能不同于纺织规格中的值。
在任一情况下,当设定操作之后启动织机时,使用不同于实际直径的经轴直径来计算送出马达的旋转速度。这可能会导致在刚启动织机后不规则地增大或减小经线张力,从而阻止织机的适当纺织操作。
本发明旨在提供用于确定精确地对应于实际直径的经轴直径的方法和设备。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织机中使用的用于确定经轴直径的方法和设备包括用于独立地旋转经轴的送出马达和用于独立地旋转布轴的卷取马达。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织机开始纺织之前驱动送出马达和卷取马达,当驱动送出马达和卷取马达时以一定时间间隔检测经线张力,由经线张力计算经线张力变化,以及基于经线张力变化来计算经轴直径。
结合附图从下述描述中可以显而易见到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和优点,其中下述描述以示例性方式来描述本发明原理。
附图说明
图1是织机的示意图,其中实现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来确定经轴直径的方法;
图2是示出计算经轴直径与实际经轴直径之间偏差与经线张力变化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3是图1的织机中送出马达、卷取马达和经线张力的计时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计时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织机驱动马达1、双向送出马达3和双向卷取马达14在控制器2的控制下运转。送出马达3被设置成分离于织机驱动马达1,并且驱动经轴4,从而允许从经轴4松开并传送经线4A。经线4A被引导通过后辊5和张力辊6并且被穿入综片7和筘8。纬线(未示出)被插入通过在经线4A的纱片之间形成的梭口从而织布13A。布13A被引导通过伸缩杆9、表面辊10、压辊11和引导件12,并且被缠绕在布轴13上。表面辊10和布轴13被卷取马达14驱动,该卷取马达14被设置成分离于织机驱动马达1。
张力辊6被支撑在张力杠杆15的一端,并且通过拉伸弹簧17的弹簧力来向经线4A提供张力,该拉伸弹簧17被安装于从张力杠杆15的另一端延伸的臂16。张力杠杆15被旋转地支撑在从检测杠杆18的一端延伸的臂19上,并且检测杠杆18的另一端被联接于载荷传感器20。经线4A的张力通过张力辊6、张力杠杆15和检测杠杆18传输到载荷传感器20。载荷传感器20根据经线张力向控制器2输出电信号(检测信号)。张力辊6、张力杠杆15、检测杠杆18和载荷传感器20相配合工作作为经线张力检测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未经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04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