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料片点焊热冲压方法及其焊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70484.6 | 申请日: | 2010-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629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0 |
发明(设计)人: | 许红平;刘福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赛科利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7/00 | 分类号: | B23P17/00;B23K37/04;B23K37/053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刘计成 |
地址: | 201209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料 点焊 冲压 方法 及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零件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高强度钢零件的热冲压成型方法及其焊装结构。
背景技术
热冲压成型技术在汽车零件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热冲压成型技术一般是将钢板板料加热到一定温度(900℃以上),使其变为奥氏体组织,在钢板板料仍具有延展性的时候进行冲压,并通过水冷却模具确保板料经淬火后得到的马氏体组织。经过热冲压成型技术处理后的钢板板材的主要优点是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采用热冲压成型技术加工出来的汽车零件具有高达1500Mpa的抗拉强度,使汽车零件安全性得到极大提高,而且能够有效的减轻车身的重量。
现有双料片结构的汽车零件的热冲压成型工艺一般是先将两个料片分别进行热冲压成型,然后再将两个料片进行焊接,最后做出零件总成。采用这种方法在进行热压成型时需要对每个料片单独开设模具进行热冲压,工序复杂,生产成本较高,而且焊接后的零件匹配关系也不是非常的可靠,进而有可能会影响到汽车的质量安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料片模具数量、操作方法更加简单实用的双料片点焊热冲压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料片点焊热冲压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将两个相同材料的料片焊接在一起,使两个料片完全贴合;然后将焊接在一起的两个料片加热到900℃以上,使两个料片变为奥氏体组织;接着将上述两个加热的料片放在同一个模具内进行热冲压形成零件,成型后的零件在模具内保压冷却,使零件变成马氏体组织。
优选的,两个料片为同一种牌号的高强度钢。
优选的,成型后的零件在模具的内保压冷却采用水冷却模具的方法进行。
该双料片点焊热冲压方法在进行热冲压之前,首先将两个料片进行焊接然后在进行热冲压,焊接后的两个料片只需在一个模具内进行热冲压即可,这样就节省了一个冲压模具,减少了操作步骤,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于上述双料片点焊热冲压方法的焊装结构,其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料片点焊热冲压方法的焊装结构,其包括一大料片、一小料片和一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设有数个第一支撑柱和数个第二支撑柱,所述小料片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柱上,所述大料片置于所述小料片上并同时与所述第二支撑柱接触,所述大料片上表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支撑柱位置相对应的压紧机构,所述压紧机构将所述大料片紧压在所述第二支撑柱上,所述小料片的四周设有数个第一定位块,所述大料片的四周设有数个第二定位块,所述第一定位块、第二定位块位于所述工作台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块的高度位于所述小料片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
该焊装结构将小料片、大料片均放置在支撑柱上进行支撑,并且大料片的上方的压紧机构将大料片压紧,这样可防止焊接时两个料片上下窜动,保证两个料片之间的平整度;定位块可防止料片在水平方向的移动,保证焊接的质量,使零件的匹配关系更好;焊接时小料片放置在下面,这样能方便操作,再有该焊装结构的料片采用支撑柱进行支撑定位,因此工作台上无需设置产品型面,使工作台的结构更加的简单、维护费用更低,而且可以满足各种形状料片的焊接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焊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零件成型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介绍。
该双料片点焊热冲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将两个相同材料的料片焊接在一起,焊装的结构如图1、2所示,包括一个小料片2、一个大料片1,两个料片是根据零件成型后的状态计算出外部轮廓形状,并先期通过落料模或激光切割等方法实现的,两个料片采用同一种牌号的高强度钢。该焊装结构还包括一工作台3,工作台3上设有数个第一支撑柱7和数个第二支撑柱6。小料片2置于第一支撑柱7上,小料片2的四周设有数个第一定位块5,该数个第一定位块5卡住小料片2,从而防止小料片2在水平方向移动。大料片1置于小料片2上并同时与第二支撑柱6接触,大料片1上表面上设有与第二支撑柱6位置相对应的压紧机构9,压紧机构9能将大料片1紧压在第二支撑柱6上,大料片1的四周设有数个第二定位块4,该数个第二定位块4卡住大料片1,从而防止大料片1在水平方向移动。第一定位块5、第二定位块4均位于工作台3上,为保证大料片1与小料片2能相互贴合,第一定位块5的高度应位于小料片2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赛科利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赛科利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04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阶段条材优化下料方法
- 下一篇:焊接方法及焊接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