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射频同轴电缆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68058.9 | 申请日: | 2010-05-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880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 发明(设计)人: | 黄冬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联嘉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P3/06 | 分类号: | H01P3/06;H01P11/00;H01B3/4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射频 同轴电缆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可用于视频监控线路、广播信号控制、公共电视天线、无线电通讯、传输系统及单向控制配线的新型射频同轴电缆。尤其涉及一种耐磨润滑适用于密集布线及穿插布线的实芯聚乙烯绝缘射频电缆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实芯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射频同轴电缆,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城市中由于高楼林立,空间走廊日益狭小,房屋和楼宇和设计也日益紧凑。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的高速发展,信息量呈爆发式的增长,大量通信线路需要改造或扩容,常常需要在原有布线系统中穿插新的电缆,以完成线路的改造和升级。在现代建筑中,出于集成和控制的需要,电缆铺设极为密集,这就对电缆的耐磨擦和润滑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出于保护电缆的需要,施工时常常要使电缆穿过布线管道,如何减弱电缆和布线管道之间的摩擦,从而避免因此而导致的电缆护套破损也日益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基于上述现有密集布线及穿插布线的问题和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人发明了“一种新型射频同轴电缆及其生产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射频同轴电缆及其生产方法。
一种新型射频同轴电缆,包括铜芯导体,所述的铜芯导体外侧依次包覆有聚乙烯绝缘层、铝箔麦拉层、裸铜编织层及聚氯乙烯被覆层。所述的芯线屏蔽层为裸铜编织复合铝箔麦拉,为双层复合屏蔽。
成缆工艺:上述同轴电缆由铜芯导体、聚乙烯绝缘层、铝箔麦拉、裸铜编织层及聚氯乙烯被覆由里向外、层层组合而成,这五部分轴心重合。
加装润滑耐磨聚氯乙烯被覆的工艺过程如下:
聚氯乙烯料粒60~70℃下预热8分钟以上→挤出机预热→挤出→冷却。挤出过程中温度大致设定如下:进料区130℃,加热1区155℃,加热2区160℃,加热3区165℃,机头区165℃,机嘴区165℃,机锁区165℃。电缆表面高度润滑,因此制造过程中要尽量防避免对其表面性能的破坏,要求冷却水槽的水温缓慢地逐渐冷却,直至室温,水温不得高于70℃,亦不得低于10℃,直至室温。以免聚合物急剧收缩,埋下应力集中的隐患。
表层聚氯乙烯被覆物料加工工艺:
按配方混合各组份,将物料加入高温搅伴机,在100℃左右加温搅拌,采用螺旋上料方式加入双螺杆混炼机进行混炼,控制温度为120-135℃,混炼时间为12-15分钟。再加入单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将物料加进筛选机进行筛选,甩干机甩干,再进入烘干机烘干。即可进入进入押出制缆流程。
表层聚氯乙烯被覆配方:
润滑耐磨聚氯乙烯材料采用如下配方配制:
聚氯乙烯树脂100phr
非导电炭黑6-8phr
增塑剂40-120phr
稳定剂(复合)3-8phr
氯化石蜡10-15phr
二茂铁1-1.5phr
碳酸钙25-45phr
抗氧剂0.1-1.0phr
硬脂酸1-4phr
高碳酸多元酸多元醇复合酯0.8-1.0phr
聚乙烯蜡1-3phr
乙撑双硬脂酸酰胺0.4-0.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对传统射频同轴电缆外层聚氯乙烯护套配方及并对其押出工艺进行改进与优化,增强了电缆耐磨润滑能力从而减少穿插布线、密集布线时电线穿插拉出困难,电缆护套受损的问题。一种通过对传统射频同轴电缆外层聚氯乙烯护套进行配方改进,增强其耐磨润滑能力从而减少施工难度、保持电缆较佳状态的新型同轴电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内部结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铜芯导体 20、聚乙烯绝缘层 30、铝箔麦拉层
40、裸铜编织层 50、聚氯乙烯被覆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在图1和图2中,一种新型射频同轴电缆,包括铜芯导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铜芯导体10外侧依次包覆有聚乙烯绝缘层20、铝箔麦拉层30、裸铜编织层40及聚氯乙烯被覆层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联嘉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联嘉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805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