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保型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67911.5 | 申请日: | 2010-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341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发明(设计)人: | 孙大权;孟庆楠;王飞;李立寒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6/26 | 分类号: | C04B26/26;C08L95/00;C08K5/01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林君如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保 型温拌 沥青 混合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沥青混合料的制备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环保型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温拌沥青混合料(WMA)是指一类使用特殊添加剂或制备工艺技术来达到节能环保目的的沥青混合料,与传统的热拌沥青混合料相比,其拌和及施工温度可降低30~60℃。沥青混合料生产及施工温度的降低,不仅可以减少混合料生产时的能源消耗,降低二氧化碳、烟尘等废气的排放量,有效的保护周围环境,还可以保护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延长施工机具的使用寿命。
沥青混合料的温拌技术自从上世纪末发展到现在,国内外已有十几种相关的技术专利,其中大多数为国外所有。从技术原理上来分,温拌技术主要分为沥青发泡、降粘以及表面活性几种技术类型。沥青发泡温拌的代表技术包括:WMA-Foam两阶段温拌技术、Aspha-Min及Advera沸石发泡技术、Low EnergyAsphalt温拌技术、LEAB温拌技术、LT-Asphalt温拌技术、Double Barrel Green技术等;沥青降粘温拌的代表技术有Sasobit及AsphaltanB降粘技术;表面活性温拌的代表技术是MeadWestvaco的Evotherm系列温拌技术。
近年来,我国开始关注温拌技术的发展。专利CN101302348公开了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其中包括矿料、沥青、温拌沥青改性剂,其重量配比分别为90~96%、2~5%、2~5%。将加热到140-155℃的矿料比例投入拌合缸,按比例放入130~140℃的热沥青,拌合20~30秒,再投入温拌沥青改性剂,拌和20~30秒,制得温拌沥青混合料;专利CN101602583公开了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助剂,按质量计,该助剂由合成沸石93~97%和粒状的十水硫酸钠3~7%混匀而成,其中,合成沸石含15~22%的结晶水,十水硫酸钠含55.9%的结晶水。在常温下,该助剂按照混合料总质量的0.3~0.5%与其它原料混合,制成温拌沥青混合料的产品;专利CN101602862公开了一种温拌沥青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该添加剂是通过将去离子水加入到事先配成的聚乙烯醇水溶液中,然后依次加入松香季铵盐、芳香烃季铵盐乳化剂、脂肪烃季铵盐乳化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搅拌溶解,再将事先配成的聚丙烯酰胺水溶液和三乙醇胺加入,混合搅拌至溶解均匀后即为成品。本发明在应用时,当沥青混合料温度达到110~130℃时,按照沥青量的5%质量份以喷洒方式加入本发明添加剂的稀释液,即可实现沥青混合料拌和与摊铺的温拌技术。
由于我国对温拌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技术的核心被国外垄断,而且上述国内专利涉及的温拌技术主要以化学性外掺温拌剂为主,容易与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研究出新的温拌沥青混合料制备技术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降低摊铺以及碾压的温度、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的环保型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环保型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8~10重量份的芳烃油加入到90~92重量份的石油沥青中,在110~130℃条件下搅拌反应15~20min,制备得到软质沥青;
(2)将95重量份的矿质石料加热到145℃,加入4~5重量份的步骤(1)获得的软质沥青,搅拌40~60s,再加入2~2.5重量份的矿粉填料及2重量份的消石灰,搅拌均匀,即得到环保型温拌沥青混合料。
所述步骤(1)中的芳烃油为丁苯橡胶改性的沥青芳烃油,该芳烃油在40℃时的粘度为4~7Pa.s,闪点>230,颜色为黄褐色,芳烃油中芳香分的含量为70~85wt%。
所述步骤(1)中的石油沥青为70号A级或B级基质道路石油沥青。
所述步骤(2)中的矿质石料包括辉绿岩或石灰岩。
所述步骤(2)中的矿粉填料为岩沥青及矿粉的混合物,岩沥青与矿粉的重量比为(0.5~1)∶1.5。
所述的岩沥青的细度不小于200目,该岩沥青中的沥青含量不低于75%。
所述的矿粉包括石灰岩研磨得到的矿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79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