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侧气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67420.0 | 申请日: | 2010-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909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落合史治;安原文俊;平川忠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1/20 | 分类号: | B60R21/20;B60R21/231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囊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车室侧壁与乘坐者之间展开的侧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侧气囊装置,公知在供乘坐者落座的座椅与供乘坐者乘降的车门之间展开的侧气囊装置。
这种侧气囊装置,在车辆发生侧撞(侧面碰撞)的情况下,缓和侧撞载荷,保护乘坐者。
作为这样的侧气囊装置,公知设置在座椅的对乘坐者的背部进行支承的座椅靠背上的侧气囊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的侧气囊装置中,在平板状的两张基布的外周部进行缝合而形成气囊,该气囊包括不会因流体气体使其膨胀的非膨胀部和因流体气体使其膨胀的多个膨胀室,通过对非膨胀部采用伸缩结构,由此,使非膨胀部能够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伸展。
即,通过对非膨胀部采用伸缩结构,能够谋求膨胀展开时气囊的动作的稳定化。另外,气囊的非膨胀部的伸缩结构形成在狭缝中。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侧气囊装置中,由于在狭缝中形成气囊的非膨胀部的伸缩结构,因此存在以下问题:狭缝与存在于车室内的其他部件例如扶手部等相干涉,不能迅速地展开气囊。
此外,在专利文献1的侧气囊装置中,由于将不因流体气体使其膨胀的非膨胀部制成伸缩结构,因此,上下腔的形状难以保持稳定,存在着保护区域脱离预想范围的可能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370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侧气囊装置,能够使在车室侧壁与乘坐者之间展开的气囊迅速展开,并能够谋求对乘坐者的约束力的提高。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侧气囊装置,具有气囊,该气囊以折叠状态被收纳,并通过来自充气部的气体供给而在车室侧壁与乘坐者之间展开,其特征在于,该侧气囊装置包括:上部腔,其从坐席侧面上部向前方展开;下部腔,其从坐席侧面下部向前方展开;中间腔,其形成在上部腔与下部腔之间的充气部侧,并具有前缘,该前缘在与上部腔的前缘和下部腔的前缘相比的后方且在与气囊的展开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形成。
技术方案2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具有跨设在上部腔与下部腔之间的第一非膨胀部,相对于中间腔,将第一非膨胀部配置在与充气部相对的一侧。
技术方案3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中间腔与充气部之间具有第二非膨胀部。
技术方案4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将中间腔与车室侧壁的扶手部相对配置,在该扶手部上具有挖去部,该挖去部与中间腔抵接,保持气囊的姿态的稳定性。
技术方案5的发明,其特征在于,通过前端折叠部和充气部侧折叠部而将气囊折叠收纳,其中,前端折叠部通过将上部腔的前缘和下部腔的前缘折叠而成;充气部侧折叠部通过将上部腔和下部腔的充气部侧与中间腔一同折叠而成。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侧气囊装置中,气囊以折叠状态被收纳,通过来自充气部的气体供给而在车室侧壁与乘坐者之间展开。气囊具有从坐席侧面上部向乘坐者的胸部和肩部侧展开的上部腔、以及从坐席侧面下部向乘坐者的腰部侧展开的下部腔。
而且,还具有中间腔,其在该上部腔与下部腔之间的充气部侧形成,具有与上部腔的前缘和下部腔的前缘相比位于后方且在与气囊的展开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形成的前缘,因此,能够使中间腔在比上部腔和下部腔的膨胀时刻早的时刻膨胀。由此,能够使上部腔和下部腔不与扶手部发生干涉地迅速展开。
此外,由于上部腔与下部腔之间的距离通过中间腔而进行限制,因此,能够使上部腔和下部腔稳定地展开,并且,能够使上部腔和下部腔迅速地展开。
再有,能够以中间腔将车室侧壁与乘坐者之间圆滑地覆盖。其结果是,也能够以中间腔从较早的时刻开始对乘坐者的腰部附近进行有效的约束。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在气囊上,具有跨设在上部腔与下部腔之间的第一非膨胀部,在相对于中间腔,第一非膨胀部配置在与充气部相对的一侧,因此,能够通过中间腔限制位于前方的上部腔与下部腔的分离,从而能够谋求展开结束后的气囊的稳定化。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在中间腔与充气部之间具有第二非膨胀部,因此能够限制上部腔与下部腔之间的分离,从而使膨胀形状进一步稳定化。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将中间腔与车室侧壁的扶手部相对配置,在该扶手部上具有挖去部,使该挖去部与中间腔抵接而保持气囊姿态的稳定性,因此,能够防止中间腔的位置偏移。而且,由于能够增加车室侧壁与中间腔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提高对乘坐者的约束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74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