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包括柔性电路的连接器组件和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67201.2 | 申请日: | 2010-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019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理查德·E·哈姆纳;斯科特·S·杜斯特霍夫特;阿塔利·S·泰勒;贾森·M·雷辛格;布赖恩·P·科斯特洛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科电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24 | 分类号: | H01R12/24;H01R13/629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葛飞 |
地址: | 美国宾夕***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括 柔性 电路 连接器 组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置为电耦接两块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一些电气系统,例如,服务器、路由器以及数据存储系统,将连接器组件用于传输通过电气系统的信号和/或电力。这些电气系统典型地包括底板或中板电路板、母板以及多个子插件。这些电气系统还包括一个或更多连接到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用于当子插件插入到电气系统时将子插件互连到电路板。每个子插件包括管座或插座组件,该组件具有被配置为连接到电连接器的配合面的配合面。管座/插座组件被典型地定位在子插件的前缘上或附近。在被配合之前,管座/插座组件的配合面和电连接器沿着配合轴彼此对准并且彼此面对。子插件然后沿着配合轴在插入方向上移动直到配合面彼此接合并配合。
传统的底板和中板连接器组件通过使子插件在与配合方向相同的插入方向移动来提供将子插件互连到底板或中板电路板。在一些情况下,会希望在与插入方向垂直的配合方向上配合子插件。然而,当管座/插座组件在子插件的表面上并且面向垂直于插入方向的方向,并且电连接器在底板电路板上并且还面向垂直于插入方向的方向时,子插件和底板电路板可能没有对准且不能连接。此外,包括底板或中板电路板的连接器组件可能通过例如限制穿过系统的气流来影响电气系统的冷却能力。
因此需要一种电连接器组件,该组件便于以正交关系趋向的电路板的互连。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设置为用于将主电路板电耦接到其上具有板触点的第一触点阵列的副电路板。该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电路组件,该电路组件包括被配置为与第一触点阵列配合的配合触点的第二触点阵列;将第二触点阵列电耦接到主电路板的柔性电路;以及配置为接合副电路板的对准部件。耦接机构支撑对准部件和第二触点阵列以使对准部件和第二触点阵列具有相对于彼此的固定位置。耦接机构被配置为使对准部件和第二触点阵列在第二触点阵列与第一触点阵列间隔开的缩回位置以及第一和第二触点阵列彼此接合的接合位置之间移动。对准部件与副电路板协作以当第二触点阵列移动到接合位置时对准第一和第二触点阵列。
附图描述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形成的电气系统的前部透视图;
图2A是可用于图1所示的系统的副电路板和印刷电路的顶部横截面视图;
图2B是可用于替代实施例的印刷电路的顶部横截面视图;
图3是根据一个实施例形成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后部透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前部透视图;
图5A是图4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一端的放大透视图;
图5B是图5A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图示对准机构的一部分的横截面侧视图;
图6是如图3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处于缩回位置时的后部透视图;
图7是根据替代实施例形成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后部透视图;
图8是沿着图7所示的线8-8剖开的电连接器组件的横截面视图;
图9是如图7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处于接合位置的放大的前部透视图;
图10是根据替代实施例形成的电连接器组件的透视图;
图11是如图10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处于接合位置时的透视图;
图12是根据一个实施例形成的电连接器组件的透视图;
图13是如图12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分解视图;
图14是用于如图12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耦接机构在接合位置时的底部横截面视图;
图15是图12的耦接机构在缩回位置时的底部横截面视图;
图16是如图12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在接合位置时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形成的电气系统100的前部透视图,其中该电气系统包括通过电路组件106彼此电耦接的主电路板102和副电路板104。电路组件106包括配置为接合副电路板104的一个或更多触点阵列108、配置为接合主电路板102的一个或更多触点阵列110,以及连接触点阵列108和110的一个或更多柔性电路112。如在此使用的,术语“触点阵列”包括布置为预定构造并通过共用基底材料或结构固定在一起的多个配合触点。例如,触点阵列可包括或为印刷电路或内插件的一部分。多种配合触点可用于触点阵列中,包括压印形成的触点、蚀刻形成的触点、焊接球、焊盘、压配合触点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科电子公司,未经泰科电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72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