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现浇混凝土圆弧外墙体单侧支模体系及其施工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64456.3 | 申请日: | 2010-05-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90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 发明(设计)人: | 刘治国;翟雷;安凤杰;杨凯明;张辉;张静涛;张际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11/10 | 分类号: | E04G11/10;E04G17/04;E04G17/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004 | 代理人: | 朱丽岩;叶民生 |
| 地址: | 100054 北京市宣武***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圆弧 外墙 体单侧支模 体系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建筑的外墙支模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地下工程现浇混凝土外墙结构具有墙体厚度大,建筑层高高的特点。单侧圆弧墙体多见于地下车库部分。由于受现场条件限制,当地下室外墙与相邻建筑工程外墙无施工作业面时,无法按照传统的双面支模方式进行施工,模板支撑体系的侧压力和上浮力问题难于解决。传统的双面支模不仅投入的周转材料多,而且功效低,稳定性较差,不能满足工程质量和进度要求。特别是相邻建筑工程外墙为圆弧形的情况下,模板的支设存在较大困难,如采用传统的支模方式,无疑会增加施工难度及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现浇混凝土圆弧外墙体单侧支模体系及其施工方法,要解决地下室外墙与相邻建筑工程外墙无施工作业面时,传统支模方式难于实施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这种现浇混凝土圆弧外墙体单侧支模体系,包括预埋件、圆弧墙体模板和支撑架,所述预埋件单侧预埋于尚未浇注的圆弧墙体下方的混凝土楼板内部,圆弧墙体模板再由预埋件和单侧支撑架固定于尚未浇注的圆弧墙体周围;
所述预埋件由地脚螺栓、连接螺母、压梁、外连杆和外螺母构成,地脚螺栓下部水平预埋于混凝土楼板内部,其上部成45度斜向上弯曲并伸出混凝土楼板;在地脚螺栓上端由连接螺母与外连杆相连,外连杆两侧设有固定单侧支撑架用的压梁,外连杆在压梁的上方安装有外螺母;
所述圆弧墙体模板是由面板、竖肋、短横肋、竖向边肋和弧度调节器构成的拼装式结构;面板背面与竖肋由自攻螺栓连接,短横肋连接于相邻竖肋之间,短横肋在水平方向间隔分布,短横肋之间连接有弧度调节器,竖向边肋连接于面板两侧边,竖向边肋与短横肋之间连接有弧度调节器;
所述单侧支撑架为三角形结构,单侧支撑架的竖杆由钩头螺栓和模板扣件与模板的短横肋固定,单侧支撑架的底部直角处连接有短斜杆,预埋件的外连杆穿过短斜杆,再由外螺母将压梁与短斜杆压紧,单侧支撑架的后角处连接有调节底座,调节底座下部支撑于脚手架上。
所述预埋件相互之间的距离不大于300mm,在靠近一段圆弧墙体的起点与终点处各设置一个预埋件。
所述圆弧墙体模板为拼接结构,竖向边肋上竖向分布有长孔,两块圆弧墙体模板的竖向边肋由螺栓连接。
所述圆弧墙体模板的面板采用木胶合板,竖肋采用几字梁,横肋采用短双槽钢,竖向边肋采用角钢。
所述单侧支撑架的竖杆与斜杆之间、底杆与斜杆之间均连接有加强杆,竖杆上部安装有挑架。
所述单侧支撑架相互之间的距离不大于800mm。
这种现浇混凝土圆弧外墙体单侧支模施工方法,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1,在尚未浇注的圆弧墙体下方的混凝土楼板上设置预埋件;
步骤2,预拼圆弧墙体模板;
步骤3,现场预拼并安装单侧支撑架,将单侧支撑架与预埋件紧固,从而将单侧支撑架的底部与混凝土楼板固定,
步骤4,将单侧支撑架与圆弧墙体模板进行连接;
步骤5,现场搭设单侧支撑架所需的脚手架,将脚手架通过钢管斜撑与混凝土楼板上预埋的地锚固定,再将单侧支撑架的调节底座与脚手架固定;
步骤6,待圆弧墙体模板、单侧支撑架全部安装到位后,将各部分进行调整、加固、检查;
步骤7,在圆弧墙体模板和相邻建筑的圆弧外墙之间浇筑圆弧墙体混凝土;
步骤8,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规范要求后,进行模架拆除施工。
所述步骤2中圆弧墙体模板的拼装方法为:面板上弹线→下料→铺面板→面板上打装竖向边肋的孔→弹线安装竖向边肋→弹线安装竖肋→安装调节器和卸扣→ 拼装好模板后按图纸要求、调节模板达到要求的弧度→模板吊升靠在堆放架上。
所述步骤3中单侧支撑架的预拼和安装方法为:单侧支撑架吊装到位→安装单侧支撑架主体→安装加强杆→安装短斜杆→与预埋件连接→调节单侧支撑架垂直度→安装挑架。
所述步骤5的单侧支撑架安装到位后,调节调节底座,直至圆弧墙体模板上口向墙内倾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44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捆绑橡胶束消能减震建筑物
- 下一篇:一种节能墙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