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条形线棒短节距压弯加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61044.4 | 申请日: | 2010-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601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路春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天发重型水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15/04 | 分类号: | H02K15/0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崔继民 |
地址: | 3004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条形 线棒短节距压弯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轮发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条形线棒短节距压弯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生产条形线棒采用先进技术,用于缩小电机体积、提高发电机的效率,在铁芯有效范围内完成编花换位,所设计的条形线棒编花换位节距小、在条形线棒生产过程中,由于股线截面尺寸大、节距小、又因为采用宽而薄的股线会给编织换位带来困难、易造成股线绝缘损伤导致股线之间短路,如果按设计图纸压弯角度尺寸设计压弯工装、所压出来的股线、由于铜导线的反弹量、易出现股线进行编花换位时,非常费力、所编制出来的换位节距跟麻花一样,股间压型时、股间短路非常多、高度尺寸压不下去、甚至个别线棒液压股间时、换位节距受力过大、直线拐角处与模具相连,产生涡流、烧损线棒造成报废、浪费原材料、增加电机制作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条形线棒短节距压弯加工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工艺简单,加工方便,稳定可靠,成本低,节省材料,产品质量优,加工效率高等特点的条形线棒短节距压弯加工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条形线棒短节距压弯加工方法,其特征是:条形线棒加工包括调直下料、刮头、排线、划线、压弯、编花、垫排间绝缘、合把、垫节距绝缘、包保护带、成型;压弯加工采用模块压制,上下模块深度增加有导线的反弹量,深度为0.30-0.60mm。
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所述的条形线棒短节距压弯加工方法,其特点是:上下模块导线加工角度为60°-70°。
所述的条形线棒短节距压弯加工方法,其特点是:压弯加工导线,使导线两个编花换位中心长度比设计图纸长1-3mm。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条形线棒短节距压弯加工方法由于采用了本发明全新的技术方案,因而具有以下特点:缩小电机体积、提高发电机的效率,无股间短路、电性能稳定、降低成本、避免原材料浪费、只需改变一下上下模块角度及深度、就解决了大型条形线棒采用较薄导线短节距进行编花换位技术问题、提高了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使之工装设计更加科学地满足设计图纸要求。
本发明具有工艺简单,加工方便,稳定可靠,成本低,节省材料,产品质量优,加工效率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上下模块实际设计角度及深度结构示意图;图2是条形线棒节距设计尺寸及角度;图3是修正条形线棒节距角度。
图中,1-上模块,2-下模块,3-条形线棒。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参阅附图1、图2和图3。
实施例1一种条形线棒短节距压弯加工方法,该条形线棒加工包括调直下料、刮头、排线、划线、压弯、编花、垫排间绝缘、合把、垫节距绝缘、包保护带、成型;压弯加工采用模块压制,上下模块深度在设计图纸导线基础上、考虑导线的反弹量、深度为0.50mm进行编花换位时、省时省力、节距直线加长、股线合把后、用稍板将两边敲打整齐、进行股间压型时、测试时无股间短路。
压弯加工的上下模块角度在设计图纸60°角时、修正为65°角。以确保压弯节距质量、避免股间短路。调整好导线两个换位中心长度尺寸时、根据实践经验、调整长度尺寸比设计图纸长出2mm、以满足技术要求。
参照附图。本实施例条形线棒短节距压弯加工:1.首先将上下模块按压弯模工装图检验一下模块角度及深度。2.将上下模块安装在两液压压弯模上、调整好导线两个换位中心长度尺寸、准备压弯。
具体实施例的加工过程:条形线棒经首件进行调直下料、刮头、排线、划线、压弯编花、垫排间绝缘、合把、垫节距绝缘、包保护带、成型、压股间、试股间短路。经修正条形线棒节距角度、无股间短路,而且操作者进行编花换位时、省时省力、节距直线加长、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天发重型水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天发重型水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104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