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轨式抗拉支座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60869.4 | 申请日: | 2010-04-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18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 发明(设计)人: | 肖从真;薛彦涛;陈涛;高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D19/04 | 分类号: | E01D19/04;E04B1/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廉振保 |
| 地址: | 1000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轨式抗拉 支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桥梁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土木工程结构、桥梁结构的抗拉支座。
背景技术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设置隔震、减震支座能有效减轻地震灾害。
按国家标准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通常采用橡胶隔震支座作为隔震装置,但是橡胶隔震支座只能承受上方传递的压力,承受拉力的能力有限。在地震作用下,中、高层建筑的隔震支座通常需要承受较大拉力,而现有隔震支座抗拉能力不足;同时,建筑物也可能发生较大水平位移,现有的支座允许水平位移的幅度比较小,不能满足工程实践中建筑物和桥梁等抵抗大强度地震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较强抗拉能力,又允许所连接的上下构件间发生水平面内任意方向较大位移的抗拉支座。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式抗拉支座,包括用于连接上部建筑物的水平上轨道、用于连接下部建筑物的水平下轨道和用于连接所述上轨道和下轨道的滑轨转向块,所述上轨道和所述下轨道均与所述滑轨转向块滑动连接,且所述下轨道相对于所述滑轨转向块的滑动方向与所述上轨道相对于所述滑轨转向块的滑动方向垂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所述轨式抗拉支座通过上、下轨道与滑轨转向块的拉力传递,具有强的抗拉能力;同时,通过上、下轨道与滑轨转向块的相对位移,实现了所述轨式抗拉支座连接的建筑的上、下构件之间能够发生任何方向的水平相对位移。与隔震支座配合使用,可以解决隔震支座抗拉能力不足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轨式抗拉支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轨式抗拉支座的主视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轨式抗拉支座的左(右)视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轨式抗拉支座的俯视图;
图5为图1中所示的轨式抗拉支座的上(下)轨道与滑轨转向块的滑槽配合的示意图,其中上、下翼板的横截面为矩形;
图6为轨式抗拉支座的上(下)轨道与滑轨转向块的滑槽配合的示意图,其中上、下翼板的横截面为梯形;
图7为图1中所示的轨式抗拉支座的上下轨道板之间发生水平位移前的俯视图;
图8为图1中所示的轨式抗拉支座的上下轨道板之间发生水平位移时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轨道 2滑轨转向块
3下轨道
11上轨道的上翼板 12上轨道的下翼板
13上轨道的腹板 101上轨道的中心点
31下轨道的上翼板 32下轨道的下翼板
33下轨道的腹板 301下轨道的中心点
41滑槽与翼板相互挤压的部分 42滑槽内的翼板
43滑槽与腹板配合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所公开的轨式抗拉支座的构造及其抗拉能力强、能实现大水平位移运动的工作原理。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轨式抗拉支座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的轨式抗拉支座的主视图;图3为图1中所示的轨式抗拉支座的左(右)视图;图4为图1中所示的轨式抗拉支座的俯视图。所述的轨式抗拉支座包括用于连接上部建筑物的上轨道1、用于连接下部建筑物的下轨道3和用于连接所述上轨道1和下轨道3的滑轨转向块2,所述上轨道1和所述下轨道2均与所述滑轨转向块2滑动连接,且所述下轨道3相对于所述滑轨转向块2的滑动方向与所述上轨道1相对于所述滑轨转向块2的滑动方向垂直。在滑轨转向块2的上端和下端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分别开设与上述上轨道1和下轨道3相配合的滑槽。
其中,上轨道1包括上翼板11、下翼板12和连接所述上、下翼板的腹板13;下轨道3包括上翼板31、下翼板32和连接所述上、下翼板的腹板33。
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上轨道1的上翼板11和下翼板12,下轨道3的上翼板31和下翼板32,均选用横截面为矩形的结构,如图2、图3所示。
当然,所述上轨道1的上翼板11、下翼板12,下轨道3的上翼板31、下翼板32的横截面也可选用梯形结构,如图6所示。
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变化所述上轨道1、下轨道3的横截面形状,只要使上、下轨道的一部分位于滑轨转向块内,并能在水平方向自由滑动,但在垂直方向上受到滑轨转向块限制的结构均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08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扫路车清扫装置
- 下一篇:路面弯沉激光高速检测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