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60292.7 | 申请日: | 2010-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375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发明(设计)人: | 马士杨;熊德宇;刘冠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133 | 分类号: | H01M4/133;H01M4/139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负极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受能源危机的影响,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电动汽车用电池,与现有的小型携带设备对于电池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电动汽车用电池必须具有大的能量密度和高的输出功率,即要求正负极材料的比容量要高,以及支持在短时间内大电流充放电。
为了满足电动汽车性能的要求,电池的正极材料较为理想的材料为磷酸铁锂材料,磷酸铁锂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以及优异的大电流充放电等优点。
但是在负极材料中,目前还没有高比容量以及较好支持大电流充放电的负极材料。现有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一般为天然石墨。天然石墨具有明显的放电平台,且放电平台对锂电压很低,电池输出电压高。但是其并不支持大电流放电,并且易于与电解液发生反应,循环性能较差。这是因为石墨材料由于其完整的层状结构,在插层过程中导致锂离子与电解质共插到石墨片层,有机溶剂插入到石墨片层之间被还原,生成气体膨胀导致石墨片层剥落粉化,导致循环性能差;通常在天然石墨表面进行氧化,掺杂,包覆处理,用于提高天然石墨的循环性能。但这对材料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并没有改善。
人们开始针对硬碳材料进行研究,硬碳由于其较大的层间距和其特殊性质,为大电流充放电提供了条件,然而其不可逆容量居高不下、电极电位过高等缺陷到现在依然没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负极材料的首次不可逆容量高,大电流充放电性能较差,从而提供一种首次不可逆容量低,大电流充放电性能优异的负极材料。
一种负极材料,其包括碳材料复合颗粒,所述碳材料复合颗粒包括基体、以及镶嵌在基体中的天然鳞片石墨;
所述基体为硬碳,所述硬碳的层间距d002为0.337~0.385nm,孔隙率为20%~40%,平均孔径为450~650nm;
所述天然鳞片石墨的平均粒径为200~500nm。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另一种上述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一种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将硬碳前驱体和发孔剂混合并加热熔融,再加入天然鳞片石墨混合后造粒,然后球磨粉碎;
(2)将步骤(1)的产物,加入到萃取剂中萃取,后分离出固体;
(3)将步骤(2)分离出的固体,依次进行氧化处理、预碳化处理、碳化处理。
本发明的负极材料可以满足电池在短时间内大电流充放电要求,同时具有不可逆容量低。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可以适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SEM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XRD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一种负极材料,其包括碳材料复合颗粒,所述碳材料复合颗粒包括基体、以及镶嵌在基体中的天然鳞片石墨;
所述基体为硬碳,所述硬碳的层间距d002为0.337~0.385nm,孔隙率为20%~40%,平均孔径为450~650nm;
所述天然鳞片石墨的平均粒径为500~1000nm。
本发明中,在硬碳基体的内部以及表面都镶嵌有天然鳞片石墨,天然鳞片石墨均匀分散于硬碳基体中。
其中,本发明优选碳材料复合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0~20μm,更优选为12~15μm。
本发明的碳材料复合颗粒,其比表面积优选为0.5~20m2/g,更优选为5~10m2/g。
在本发明的碳材料复合颗粒中,硬碳与纳米碳黑粒子的质量比优选为10∶3~10∶8,更优选为10∶4~10∶6。
本发明的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将硬碳前驱体和发孔剂混合并加热熔融,再加入天然鳞片石墨混合,后冷却粉碎;
(2)将步骤(1)的产物,加入到萃取剂中萃取,后分离出固体;
(3)将步骤(2)分离出的固体,依次进行氧化处理、预碳化处理、碳化处理。
其中,硬碳前驱体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常用的硬碳前驱体为石油沥青、焦油、煤沥青。本发明优选石油沥青或煤沥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02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