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蓝藻的方法及生化处理剂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60244.8 | 申请日: | 2010-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05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田宝凤;冯忠静;赵光勇;田伟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神克隆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 |
代理公司: | 南京中新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26 | 代理人: | 孙鸥;陈伟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蓝藻 方法 生化 处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蓝藻的方法及处理剂,特别是一种适用于湖泊、景观及养殖水体的一种防治蓝藻的方法及生化处理剂S、K、L。
背景技术
蓝藻具有植物性和细菌性的双重性,它细胞外有一层厚的胶质,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它能存在于90℃高温,也能存在于冰冻中,冬季藻类被“假性”冻死,在水体减少,仍在水底泥部分存活下来,到了暖春,气温18℃以上,就开始在水体里生长,夏天更易疯长。
治理蓝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采取的主要方法还是在外环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引清冲污、搬迁污染企业等,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转移污染方式,并没有解决污染。在内环境治理方面,国内外相继出现了生物、化学各类治理蓝藻的方法及处理剂,但至今难以得到理想化应用,主要原因是现有的治理蓝藻技术着重单一性,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在本发明之前,现有治理蓝藻的生物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蓝藻争夺营养型的有益菌,另一类是具备吞噬蓝藻的噬藻菌。造成蓝藻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水体的富营养化,针对高富营养化的水体,蓝藻基本不需要与有益菌争夺营养;实际蓝藻一旦爆发,噬藻菌的噬藻速度也难以对抗蓝藻的自身生长速度。现有化学法主要体现在将水体蓝藻快速絮凝后沉到底泥,但实际上一星期后沉到底泥的蓝藻又逐渐返回水体疯长。化学药剂自身增加了水体中的污染物总量,产生二次污染,并且易打破水体原有生态平衡和干扰了水生动物的安全。由此,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气候变暖及极端天气增多,蓝藻爆发的问题将更加严峻,且防治效果很难如人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缺陷,研制一种防治蓝藻的方法及生化处理剂S、K、L。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治蓝藻的生化处理剂,其技术特征在于由噬藻菌S剂、生物底改剂K剂、除藻净水剂L剂组成;
所述的噬藻菌S剂制备:将螺旋藻粉、NaCl、纯净水配成重量百分比浓度为0.5~2%的培养液,螺旋藻粉∶NaCl重量比为1∶0.1,将所得的培养液经消毒锅121℃消毒30min,然后加入与培养液体积比1~5%且含菌量≥107pfu/ml的噬菌蛭弧菌液,在28-31℃条件下培养48~72小时,得到噬藻菌S剂;
所述的生物底改剂K剂制备:由酵母菌液、枯草芽孢杆菌液、噬菌蛭弧菌液复配而成,其中酵母菌液中酵母菌含菌量(3~5)×107cfu/ml,枯草芽孢杆菌液中枯草芽孢杆菌含菌量(3~5)×107cfu/ml,噬菌蛭弧菌液中噬菌蛭弧菌含菌量(3~5)×107pfu/ml,酵母菌液∶枯草芽孢杆菌液∶噬菌蛭弧菌液的体积比为2∶1∶2;
所述的除藻净水剂L剂制备:由过碳酸钠、第4代聚酰胺-胺、钠基膨润土的混配物,其重量比为过碳酸钠∶第4代聚酰胺-胺∶钠基膨润土为40%∶50%∶10%;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
所述的生化处理剂的使用方法所述的噬藻菌S剂制备:将螺旋藻粉、NaCl、纯净水配成重量百分比浓度为0.5~2%的培养液。螺旋藻粉∶NaCl重量比为1∶0.1。将所得的培养液经消毒锅121℃消毒30min,然后加入与培养液体积比1~5%且含菌量≥107pfu/ml的噬菌蛭弧菌液,在28-31℃条件下培养48~72小时,得到噬藻菌S剂;
所述的生物底改剂K剂制备:由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噬菌蛭弧菌复配而成,酵母菌含菌量≥107cfu/ml,枯草芽孢杆菌含菌量≥107cfu/ml,噬菌蛭弧菌含菌量≥107pfu/ml,酵母菌液∶枯草芽孢杆菌液∶噬菌蛭弧菌液的体积比为2∶1∶2;
所述的除藻净水剂L剂制备:由过碳酸钠、第四代聚酰胺-胺、钠基膨润土的混配物,其重量比为过碳酸钠∶第四代聚酰胺-胺∶钠基膨润土为40%∶50%∶10%。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治蓝藻的方法,其主要技术步骤在于:
(1)防藻:从初春气温15~18℃时,开始用噬藻菌S剂和生物底改剂K剂均匀泼洒水面,20~40天泼洒一次,一直使用到秋末,气温低于15℃时停止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神克隆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神克隆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02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