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乙烯粘结树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59048.9 | 申请日: | 2010-04-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21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 发明(设计)人: | 姚占海;李文斐;李莉霞;姜国伟;殷敬华;徐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8F255/02 | 分类号: | C08F255/02;C08F220/06;B29C47/92 |
| 代理公司: | 长春科宇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001 | 代理人: | 马守忠 |
| 地址: | 13002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乙烯 粘结 树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乙烯粘结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乙烯作为通用高分子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电性能、 化学性能,并且以产量大、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易于加工等优 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日用品、包装、交通运输、电子电器、建筑、农业 等各领域。但由于聚乙烯不含有极性基团,它们与其他极性聚合物、 无机填料的相容性差,与金属、陶瓷、玻璃等极性材料无粘结性,同 时它们的染色性、亲水性、抗静电性也很差,这些都使聚乙烯的应用 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
用反应性和不饱和性功能单体与聚乙烯树脂共聚,是克服聚乙烯 以上缺点的通用方法。通常是采用小分子有机过氧化物作为引发剂, 如中国发明专利“粘合树脂组成物其用途”(授权公告号CN1020278C, 专利号ZL88107662)中公开的专利技术所述,通过过氧化物分解产 生自由基以引发功能单体与聚乙烯树脂间的共聚反应,然而由于有机 过氧化物的分解速度受过氧化物的化学结构及加工温度的影响,产生 的自由基的浓度和寿命很难控制;并且有机过氧化物和聚乙烯树脂相 容性差,有机过氧化物不能均匀的分散在树脂中,造成体系中自由基 的浓度分布不均,因此用有机过氧化物制备聚乙烯粘结树脂存在以下 缺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低、单体易发生均聚、聚乙烯树脂分子链易 产生交联,致使力学性能或加工性能变劣,粘结强度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已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发明人采用预辐照技术,在空气 气氛下,对聚乙烯树脂进行预辐照,预辐照的聚乙烯树脂在其分子链 上产生大分子过氧化物,以在聚乙烯分子链上产生的大分子过氧化物 作为引发剂,将经预辐照的聚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乙烯-醋酸乙 烯共聚树脂混合,功能单体和给电子试剂经反应型挤出机液体加料口 注入,进行反应挤出接枝,制备聚乙烯粘结树脂。得到的聚乙烯粘结 树脂接枝率高、可控、无凝胶、与金属粘结性强、流动性好、综合物 理机械性能好。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聚乙烯粘结树脂。一种聚乙烯粘 结树脂的质量份配方如下:
(1)预辐照的聚乙烯树脂45-75份;
(2)聚乙烯树脂15-30份;
(3)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10-25份;
采用(1)预辐照的聚乙烯树脂、(2)聚乙烯树脂和(3)乙烯- 醋酸乙烯共聚树脂按配比组成混合树脂,以混合树脂的质量份100份 计,功能单体的质量份为0.5-10份,给电子试剂的质量份为0.05-2 份;
所述的聚乙烯树脂为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或线性低密度 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优选乙烯-1-丁烯共聚物、乙烯-1-己烯 共聚物或乙烯-1-辛烯共聚物;
所述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优选醋酸乙烯质量百分数含量 为10%-30%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
所述的功能单体为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
所述的给电子试剂为对苯醌或磷酸三苯酯;
所述的(1)预辐照的聚乙烯树脂是采用如下的方法得到的:采 用60Co作为辐照源,在空气气氛下,用γ射线对聚乙烯树脂进行预 辐照,预辐照剂量范围为5kGy-80kGy;或采用电子加速器作为辐照 源,在空气气氛下,用β射线对聚乙烯树脂进行预辐照,预辐照剂量 范围为5kGy-80kGy。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聚乙烯粘结树脂的制备方法,其步 骤和条件为:
(1)聚乙烯树脂的预辐照
采用60Co作为辐照源,在空气气氛下,用γ射线对聚乙烯树脂 进行预辐照,预辐照剂量范围为5kGy-80kGy;或采用电子加速器作 为辐照源,在空气气氛下,用β射线对聚乙烯树脂进行预辐照,预辐 照剂量范围为5kGy-80kGy;
(2)混合树脂的制备
将步骤(1)得到的预辐照聚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和乙烯-醋酸 乙烯共聚树脂一起加入到高速混合机中,进行混合,得到混合树脂, 其中预辐照聚乙烯树脂质量份45-75份,聚乙烯树脂质量份15-30份,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质量份10-25份;
(3)混合树脂与功能单体的反应挤出接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90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