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铆接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58381.8 | 申请日: | 2008-12-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97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 发明(设计)人: | 李殷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殷德 |
| 主分类号: | B21D39/00 | 分类号: | B21D39/00;B23P13/00 |
| 代理公司: | 广东世纪专利事务所 44216 | 代理人: | 刘润愚 |
| 地址: | 51043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铆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具一定形状的金属元件之间的铆接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需要同时满足外观和牢靠性要求的金属永久性铆接工艺,历来存在很高的难度。现有传统工艺采用点焊接或直形涨铆,不仅工艺过程复杂、生产效率低,而且牢靠效果差、电镀后铆接部位外观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连接牢固可靠、生产效率高、可有效降低能耗及节约材料的、特别适合于电子行业中扬声器后夹板制造的空穴涨角的铆接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铆接方法,其特点是包括以下步骤:
先利用冲压或车床加工的传统机械加工方法对待铆接的两金属元件进行预处理,在待铆接的两金属元件的铆接点处形成空隙,此时的预处理是先在待铆接的金属柱体底部铆接点处利用上模和下模的配合冲压出具有凸嘴的盲孔,再在待铆接的金属底板中部铆接点处利用上模和下模的配合冲压出与盲孔相对应的凸钉,并在其底面对应位置冲压出凹孔;再通过组合式冲压铆接在待铆接的两金属元件的铆接点处施压使两金属元件互相挤压并填充空隙形成牢固连接,所述的通过组合式冲压铆接在待铆接的两金属元件的铆接点处施压使两金属元件互相挤压并填充空隙形成牢固连接是利用金属柱体和金属底板的盲孔和凸钉的配合将两者组合在一起并放入模具中进行组合式的冲压铆接,此时金属柱体上的凸嘴因受压产生挤压变形,且其变形的方向是朝向盲孔中心,同时金属底板上的凸钉在压力作用下,其顶部开始变形,变形的方向是背离金属底板的中心,凸嘴和凸钉的变形和互相挤压最终导致金属柱体和金属底板接合处的空隙形成空隙部分填满或全部填满的互相倒挂的锁止结构。
本发明由于采用传统机械加工方法进行预处理和空穴涨角填充相结合的二步法的铆接方法,先通过利用传统的冲压或车床加工的机械加工方式对要相互铆接的金属元件进行一定形状的预处理,形成便捷的铆接点后再通过组合式冲压铆接使组合前存在空穴的两金属元件受冲压影响互相挤压填充空穴形成部分填满或全部填满的倒挂锁止结构,达到牢固铆接的目的。且加工制作过程简单易行,全程可实现自动化连续生产,生产效率高,并可有效降低能耗及节约材料,直接降低了制造成本,特别适合于电子行业中扬声器后夹板的制作。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工作实现过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实现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铆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先利用冲压或车床加工的传统机械加工方法对待铆接的两金属元件进行预处理,在待铆接的两金属元件的铆接点处形成空隙3,再通过组合式冲压铆接在待铆接的两金属元件的铆接点处施压使两金属元件互相挤压并填充空隙3形成牢固连接。其中依据待铆接的金属元件的形状和特性所进行的预处理及组合冲压铆接后的外表性能要求,本发明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种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上述铆接方法可以是包括以下步骤:先在待铆接的金属柱体1底部铆接点处利用上模41和下模42的配合冲压出具有凸嘴12的盲孔11,再在待铆接的金属底板2中部铆接点处利用上模51和下模52的配全冲压出与金属柱体1盲孔11相对应的凸钉21,并在其底面对应位置冲压出凹孔22;然后,利用金属柱体1和金属底板2的盲孔11和凸钉21的配合将两者组合在一起并放入模具中进行组合式的冲压铆接,此时金属柱体1上的凸嘴12因受压产生挤压变形,且其变形的方向是朝向盲孔11中心,同时金属底板2上的凸钉21在压力作用下,其顶部开始变形,变形的方向是背离金属底板2的中心,凸嘴12和凸钉21的变形和互相挤压最终导致金属柱体1和金属底板2接合处的空隙3形成空隙3部分填满或全部填满的互相倒挂的锁止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殷德,未经李殷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83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