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体散热组件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57982.7 | 申请日: | 2010-03-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083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 发明(设计)人: | 莫皓然;薛达伟;张英伦;余荣侯;陈世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23/473 | 分类号: | H01L23/473;H05K7/20;G06F1/2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任永武 |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 散热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液体散热组件,尤指一种具有吸热单元的液体散热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产业的迅速发展,CPU追求高速度化、高功能化及小型化所衍生的散热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在笔记型计算机等内部空间狭小的电子装置中更为突出。如果无法将笔记型计算机内CPU等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实时有效的散发出去,将会影响电子元件的工作性能,同时还会减少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因此业者通常采用一冷却装置来对电子元件散热。
在众多的冷却技术中,液体冷却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冷却方式。传统的液体冷却系统由吸热体、散热体、泵及传输管所构成,且借助传输管作为吸热体、散热体及泵彼此之间的连接媒介以构成一循环回路,并于该回路中填充冷却液,主要借助吸热体吸收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然后利用泵及传输管将冷却液传送至吸热体中,以吸收吸热体的热量,而已吸收热量的冷却液则在泵的吸力作用下经传输管传至散热体后放出热量。在该泵的驱动作用下,该冷却液在回路中不断循环,进而源源不断地带走该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
虽然现有的液体冷却系统确实可达到将发热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移除的功效,但是泵仅为热传流体循环回路中的一个元件,且现有的液体冷却系统所包含的吸热体、散热体以及泵均为一独立的元件,彼此之间需借助传输管的连接才能构成一循环回路,因此现有液体冷却系统的组成元件数量过多,将使得组装后的液体冷却系统体积过大,随着电子产品朝小型化发展的趋势的情况下,现有的液体冷却系统很难应用于笔记型计算机等内部空间狭小的电子装置中对电子元件进行冷却散热。
因此,如何发展一种可改善上述现有技术缺失的液体散热组件,实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散热组件,以解决现有的液体冷却系统所包含的吸热体、散热体以及泵均为一独立的元件,彼此之间需借助传输管的连接才能构成一循环回路,造成组装后的液体冷却系统体积过大,使得现有液体冷却系统很难应用于笔记型计算机等内部空间狭小的电子装置中对电子元件进行冷却散热等缺点。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较广义实施态样为提供一种液体散热组件,用以对一发热元件进行散热,至少包含:一吸热单元,其与该发热元件接触,用以吸收该发热元件所产生的热量;一流体输送装置,用以传送一流体且与该吸热单元堆叠设置,并具有一散热结构;以及一连接管,其连接该吸热单元及该流体输送装置,用以将该流体传送至该吸热单元内,以吸收该吸热单元的热量,并将已吸收热量的该流体传回该流体输送装置,以利用该散热结构对该流体进行散热。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本发明的液体散热组件是将流体输送装置与吸热单元互相堆叠设置,并借助连接管使流体输送装置与吸热单元相连通,以形成一封闭回路,使流体传送至吸热单元内,以吸收吸热单元的热量,并将已吸收热量的该流体传回流体输送装置,以利用散热结构对流体进行散热,除了可达到对一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外,本发明的液体散热组件的组装体积小,可应用于笔记型计算机等内部空间狭小的电子装置中。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流体散热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B是图1A所示的阀体盖体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1C是图1A所示的阀体薄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D是图1A所示的阀体座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A的组装完成结构示意图。
图3A是图2所示的流体散热组件的未作动状态时的A-A剖面示意图。
图3B是图3A的压力腔室膨胀状态示意图。
图3C是于压力腔室膨胀状态时图2的B-B剖面图。
图3D是图3A的压力腔室压缩状态示意图。
图3E是于压力腔室压缩状态时图2的C-C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标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79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