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油用微生物群落调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56355.1 | 申请日: | 2010-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86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发明(设计)人: | 宋智勇;郭辽原;汪卫东;高光军;宋永亭;安申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7107 | 代理人: | 侯华颂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油 微生物 群落 调控 方法 | ||
1.一种采油用微生物群落调控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调控步骤:
首先,对目标油藏现场取样、检测和分析,检测指标包括:微生物群落结构、主要代谢产物、可用有机营养和必需无机离子,其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包括总菌数、好氧菌总数、烃类氧化菌、硫酸盐还原菌、硝酸盐还原菌、产甲烷菌;主要代谢产物包括小分子有机酸、硫化物;可用有机营养和必需无机离子包括小分子脂肪酸、总氮、总磷和微量元素;
其次,根据检测分析结果判断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及营养缺失情况,确定初步的调控方式,利用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进一步优化初步调控方案,并确定最终调控方案下的物模实验提高采收率程度;
最后,按照确定后的调控方案,进行现场实施,并继续开展实施过程中的现场取样、分析,随时根据现场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控,若需要调整调控方案,则重复以上步骤设计下一步调控实施方案;
以上首尾相接的几个步骤,整体上形成了一套循环式的微生物驱油现场实施调控方法;
所述的调控方法根据微生物驱油现场实施的不同阶段分为两种情况:微生物驱油现场实施之前和实施之后,这两种情况下的方法步骤一致,区别在于:a、实施后较实施前更注重长期监测,以及不断根据实施情况调整调控方案,属于一个循环往复的监测、分析、试验和调整的过程;b、调控设计所针对的目标以及评价标准有少许差别,实施之前的调控目标主要针对原始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及营养的缺失情况,实施后则主要针对前期调控方案是否达到预期的实施效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油用微生物群落调控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主要代谢产物中的小分子有机酸主要包括甲酸、乙酸、丙酸和丁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油用微生物群落调控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微生物驱现场实施前阶段油藏调控手段包括以下:
(1)注入水中生化需氧量BOD5小于200mg/L时,投加浓度为0.5%~1.2%的玉米浆、浓度为0.1%~0.5%的蛋白胨、浓度为0.2%~1.0%,粒径小于10μm全麦粉、浓度0.5%~1.0%葡萄糖,浓度0.5%~1.5%淀粉水解液,每种碳源投加量0.03PV~0.08PV;
(2)地层水中总氮浓度小于15mg/L时,投加NH4Cl,投加量0.01PV~0.05PV,质量浓度0.3%~0.8%;总磷浓度小于10mg/L时,投加K2HPO4和KH2PO4,其中K2HPO4投加量0.01PV~0.10PV,K2HPO4的质量浓度0.1%~0.4%,KH2PO4投加量0.02PV~0.05PV, KH2PO4的质量浓度0.1%~0.5%;
(3)注入水中好氧菌总数小于102个/mL时,投加0.05PV~0.15PV的活菌浓度大于107个/mL的好氧微生物菌液;并配注空气,配注量气液比(5∶1)~(35∶1),该好氧微生物来自各菌种保藏机构或环境样品的富集培养,其筛选的基本要求是:最适宜生长温度在比目标油藏温度低5℃~比目标油藏温度高15℃范围内,矿化度耐受范围不低于该油藏平均矿化度,菌液表面张力低于35mN/m的非致病性好氧微生物;
(4)注入水中厌氧产酸菌总数小于50个/mL时,投加0.10PV~0.20PV的活菌浓度大于107个/mL的厌氧产酸微生物菌液,该厌氧产酸微生物可来自各菌种保藏机构或环境样品的富集培养,其筛选的基本要求是:最适生长温度在比该油藏温度低5℃~比该油藏温度高10℃范围内,矿化度耐受范围不低于该油藏平均矿化度,菌液的乙酸浓度不低于500mg/L的非致病性厌氧产酸微生物;
(5)注入水中硫酸盐还原菌总数大于103个/mL,或反硝化菌总数小于102个/mL,投加0.01PV~0.03PV的质量浓度为0.05%~1.50%的硝酸钾溶液;
(6)注入水中产甲烷菌总数小于25个/mL或乙酸浓度大于300mg/L时,投加0.01PV~0.03PV总质量浓度为0.1%的氨三乙酸、氯化镍、氯化钴和钼酸钠的混合物,其质量比为氨三乙酸∶氯化镍∶氯化钴∶钼酸钠=30~40∶1~3∶1~2∶0.1~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635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