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防治奶牛干奶期乳房炎的药物及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55060.2 | 申请日: | 2010-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40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李新圃;罗金印;李宏胜;郁杰;张礼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31/505 | 分类号: | A61K31/505;A61K31/496;A61K31/43;A61K31/245;A61P31/04;A61P29/00 |
代理公司: | 兰州振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2102 | 代理人: | 张晋 |
地址: | 73005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防治 奶牛 干奶期 乳房 药物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兽药及其制备方法,确切讲是一种用于防治奶牛干奶期乳房炎的乳房注入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乳房炎是奶牛的一种常见多发疾病,主要是由致病性细菌感染引起。奶牛在干奶期发生乳房炎,很容易导致产后初乳期发生乳房炎,而奶牛在产后2-3个月是泌乳高峰期,此时发生乳房炎,不仅奶牛的泌乳性能得不到充分表现,而且病情严重时可丧失泌乳能力。
处于干奶期的奶牛,由于身体和乳房的生理机能均发生一系列变化,造成免疫机能下降,加上停止挤奶后乳房内的白细胞和免疫球蛋白数量随之骤然减少,因此奶牛在停奶后三周内极易发生环境性病原菌的感染。据统计,干奶期乳房炎的发病率占泌乳期乳房炎的53%左右。研究已证明,奶牛干奶期是控制乳房炎最有效的时期,可以有效预防干奶期间新的感染,显著降低下一个泌乳期乳房炎的发病率,还能有效治疗上一个泌乳期遗留下来的感染,即使耐药性很强的病原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泌乳期间很难在乳房内被彻底消灭,而在干奶期的治疗效果却比较理想,并且可使受损的乳腺组织有机会在下一个泌乳期到来之前得到较好的修复。
干奶期是奶牛分娩前停止泌乳的一段时期,一般持续60天左右的时间。干奶的同时就采用药物防治措施,经过一个干奶期,一般药物均已代谢完全。因此,干奶期使用抗生素,一般不会产生药物残留。研究亦表明,在干奶的同时,挤净奶后,向乳区注入适量长效抗菌药物,缓慢释放,让有效浓度在乳房内持续20天以上,可达到彻底消灭寄生在乳房内的病原菌,同时还能有效预防环境中病原菌入侵进入乳房的目的。
目前国内市场上用于干奶牛的乳房注入剂品种单一,基本只有氨苄西林、苄星氯唑西林乳房注入剂一种。而专利200410014281.2公开了一种干奶牛乳室灌注剂,是一种速效制剂,药物在乳室中只能维持3天左右。
发明内容
提供一种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和长效的、用于防治奶牛干奶期乳房炎的乳房注入药物。
本发明用于防治奶牛干奶期乳房炎的药物的配方及质量百分比含量如下:
普鲁卡因青霉素 4.0~5.0%
诺氟沙星 2.0~2.5%
甲氧苄氨嘧啶 0.8~1.2%
司盘80 0.8~1.2%
脂肪酸聚甘油酯 0.8~1.2%
培酸丙酯 0.5~1%
凡士林 9~12%
药用植物油加至 100%。
本发明的药物的制备方法是:将配方中各组份按比例称取,分别进行灭菌及过滤处理;将司盘80、脂肪酸聚甘油酯、培酸丙酯、凡士林与大豆油充分研磨并混合;将药物加入以上油基质中经充分混合并乳化成粒径小于50μm油乳剂,再进行分装。
本发明的药物制备方法中可将经乳化后的油乳剂用一次性灭菌注射器进行包装。
本发明的药物能有效防治奶牛干奶期乳房炎、促进奶牛干奶期乳房组织的修复、降低产后乳房炎发生率。本发明的药物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特别是将药物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包装后其存贮与使用更为方便。
具体实施方式
按质量百分比称取以下成份:
普鲁卡因青霉素 4.0~5.0%
诺氟沙星 2.0~2.5%
甲氧苄氨嘧啶 0.8~1.2%
司盘80 0.8~1.2%
脂肪酸聚甘油酯 0.8~1.2%
培酸丙酯 0.5~1%
凡士林 9~12%
药用植物油加至 100%。
将各药物分别进行灭菌及过滤处理,然后将司盘80、脂肪酸聚甘油酯、培酸丙酯、凡士林加入药用植物油中,在胶体磨中混合,再将药物加入以上油基质中通过胶体磨乳化成油乳剂,待油乳剂达到合格粒径(粒径小于50μm),再分装入10ml包装规格的无菌注射器中,密闭、阴凉、干燥处存放,其保质期可达2年以上。
本发明的药效学试验结果如下:
1、抑菌试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50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