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碘化氢催化分解用活性炭的添加活性金属改性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53599.4 | 申请日: | 2010-04-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29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 发明(设计)人: | 周俊虎;岑可法;刘建忠;王智化;黄镇宇;程军;周志军;杨卫娟;张彦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J23/755 | 分类号: | B01J23/755;B01J23/75;B01J21/18;C01B3/04 |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碘化 催化 分解 活性炭 添加 活性 金属 改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催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碘化氢催化分解用活性炭的添加活性金属改性的方 法。
背景技术
大规模低成本制氢是发展氢能经济的基础,传统的制氢方法都是以化石燃料为原料,随 着化石燃料的减少,人们转而寻求以水作为制氢原料。水的分解有电分解、热分解和光分解 等几种方法。水的电分解成本太高,光分解离实用距离尚远,因此水的热化学分解引起了广 泛注意。水的直接热分解至少需要2773K的高温,在这样的温度下,装置材料和分离氢、氧 的膜材料都无法正常工作。能否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实现水的高效分解 呢?热化学循环水分解制氢方法正是基于以上设想,采用一系列反应物可循环使用的化学反 应,最终实现水的分解,能量利用效率可望达到50%以上。
热化学循环制氢方法的研究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其最大特点是能量转化效率高、 所需热能温度较低、反应物质循环利用、能够实现大规模的连续制氢。2002年,美国GA (General Atomics)、Sandia国家实验室和肯塔基大学联合对115种热化学循环进行了筛选, 在众多的循环中,热化学硫碘循环(sulfur-iodine thermochemical cycle,简写为SI或IS)由 于其反应步骤简化、反应条件温和、循环效率高,最终选定该循环作为制氢的理想循环。近 年在美国、日韩和欧洲得到高度重视,成为当前国际上本领域研究的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 各国纷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竞相开展相关研究。因此,开展热化学硫碘循环制氢的基础研 究不仅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学意义,而且具有广泛的、现实的应用背景。
热化学硫碘循环由三个化学反应组成:
I2+SO2+2H2O→2HI+H2SO4(20~120℃) (1)
2HI→I2+H2(300~500℃) (2)
H2SO4→SO2+H2O+0.5O2(800~850℃) (3)
反应(2)为碘化氢的分解,在300-500℃温度下生成H2和I2,是热化学硫碘循环产生氢气 的关键步骤。考虑到设备材料的承受能力及能耗问题,碘化氢气体分解的温度不应太高,但 中低温下均相化学反应的速率有限,因此,普遍使用催化剂来加快碘化氢气体分解的速率。 在碘化氢催化分解的早期研究中,铂、金等贵金属是研究最多的催化剂。国内清华大学发明 专利200710121484.5(一种碘化氢催化分解用催化剂的制备方法,2008年3月12日)提出将贵 金属负载到载体上,其中载体可以是碳载体。但贵金属价格昂贵,因此研究新的廉价而且高 效的催化剂成为热化学水分解硫碘循环制氢的关键科学问题。英国发明专利British Talent 796,049(Process for the recovery of iodine from hydrogen iodide,1958年6月4日)提供了一种 碘化氢中回收碘单质的工艺,采用不定型碳作为碘化氢催化分解的催化剂。但直接购买的商 业活性炭可能由于各种因素造成催化性能并不十分理想。
发明內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目前存在的碘化氢分解用贵金属催化剂价格昂贵、非 贵金属催化剂活性普遍不好、部分损耗、批量制备工艺复杂的缺点,提供一种碘化氢催化分 解用活性炭的添加活性金属改性的方法。
在传统碘化氢分解用催化剂中,活性炭只是作为催化剂的载体来负载贵金属。为了解决 传统碘化氢分解用催化剂存在的价格昂贵问题,本发明直接将活性炭作为碘化氢催化分解用 催化剂,并采用添加活性金属改性处理以提高催化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碘化氢催化分解用活性炭的添加活性金属改性的方 法,包括步骤:
(1)先将活性炭加入浓度为2~10mol/L的酸的水溶液中,在20~90℃温度下恒温搅拌 1~3h,再以去离子水过滤洗涤,110℃烘干备用;
(2)根据金属负载量配制相应浓度的过渡金属盐溶液作为浸渍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359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涂胶装置、其使用方法及其制品
- 下一篇:一种含锰的吸附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