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物理气相传输技术生长碳化硅体单晶方法及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52392.5 | 申请日: | 2010-04-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27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 发明(设计)人: | 陈博源;陈之战;施尔畏;严成锋;肖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30B23/00 | 分类号: | C30B23/00;C30B29/36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许亦琳;余明伟 |
| 地址: | 20005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物理 相传 技术 生长 碳化硅 体单晶 方法 及其 装置 | ||
1.一种基于物理气相传输技术生长碳化硅体单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碳化硅体单晶 的生长过程中,籽晶位于坩埚底部,且位于低温区,SiC多晶晶锭位于坩埚顶部,且位于高 温区,具体来说碳化硅单晶的生长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使用常规物理气相传输技 术生长SiC多晶晶锭:坩埚上部为低温区,下部为高温区,但不需在坩埚顶部粘贴或者固 定籽晶,通过晶体生长,在坩埚顶部形成SiC多晶晶锭作为第二阶段的原料;第二阶段将 坩埚内温度梯度倒转,使得坩埚上部为高温区,下部为低温区,并在坩埚底部放置籽晶, 以坩埚顶部的SiC多晶晶锭作为原料生长碳化硅体单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理气相传输技术生长碳化硅体单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碳化硅单晶生长过程中,在第一阶段结束后,第二阶段启动之前,还需进行如下操作: 保持SiC多晶晶锭与坩埚上半部分的完整性,将坩埚下半部分清理干净,或者更换为未使 用过的坩埚下半部分,并在坩埚底部放入籽晶,然后将顶部具有SiC多晶晶锭的坩埚上半 部分和清理干净或未使用过的坩埚下半部分组合在一起。
3.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基于物理气相传输技术生长碳化硅体单晶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第一阶段使用常规物理气相传输技术生长SiC多晶晶锭时,以碳化硅颗粒或者碳 粉与硅粉的混合物作为原料。
4.一种用于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基于物理气相传输技术生长碳化硅体单晶方法 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坩埚体、坩埚顶盖和坩埚底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坩埚体从上到下分 为多段,每两段之间通过螺纹或者台阶口连接;且所述坩埚体的顶部设有坩埚顶盖,所述 坩埚的底部设有坩埚底盖;坩埚体分段后,最靠近坩埚顶盖的一段的长度与坩埚顶盖的厚 度之和超过所述装置总长度的20%,最靠近坩埚底盖的一段的长度与坩埚底盖的厚度之和 超过所述装置总长度的20%。
5.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坩埚体、坩埚顶盖和坩埚底盖的材 料为石墨、钽或碳化钽,且所述坩埚体为圆柱形,内径为50~100mm,所述坩埚体的壁厚为 5~20mm,坩埚体高度为50~9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239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织标卷曲辊
- 下一篇:碱式氯化镁单晶纳米棒的合成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