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手表离合杆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51783.5 | 申请日: | 2010-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39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黄训松;陈世贵;苏方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上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4B11/00 | 分类号: | G04B11/00;G04B27/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1 | 代理人: | 戴雨君 |
地址: | 350015 福建省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手表 离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表的部件,尤其是一种多功能手表离合杆。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手表的时、分针所示时间的重新设置,手表的齿轮传动链中设有脱啮装置,或利用 分轮和分轮片之间一定的静摩擦力构成离合器装置,以避免重新设置时间时,秒轮飞速旋转造成损坏,实 现止秒作用。如专利号为ZL02288078.X的一种多功能手表离合杆就是一种脱啮装置,通过推拉顶在离合 杆较短弹臂一端的手表调针柄轴,利用离合杆较长的弹臂的弹性限位,使非弹臂部分绕装配旋转孔小角度 旋转,实现装在离合杆上的过轮齿轴与分轮片的脱开或闭合,从而实现止秒校时的功能,该结构较长的弹 臂很长,装配定位精度低,装配工艺复杂,不利于简化手表机芯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仅具有脱啮止秒校时功能,还充当手表机芯的正极导体的多功能手 表离合杆。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手表离合杆采用金属材料,其上设有离合臂、两个弹臂、装配旋转孔,装 配旋转孔套设在手表主夹板的定位柱上,离合臂和两个弹臂绕着装配旋转孔分布,离合臂上设有用来安置 过轮轴的过轮轴榫孔,其中两个弹臂分别设在离合臂的两侧,一弹臂的一端被手表调针柄轴顶着,另一弹 臂的侧边压在电池盒的开口壁上,与电池的正极弹性接触。
上述的离合臂一端还设有半圆限位凸点与手表主夹板上的限位半圆凹槽配合,形成过轮限位结构,该 限位结构是限制离合臂上的过轮移动位置,确保过轮齿轴与分轮片啮合的中心距固定不变、坐标位置精准。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离合杆的一弹臂一端被手表调针柄轴顶压,使离合杆绕装配旋转孔逆 时针转动,带动过轮齿轴与分轮片啮合;另一弹臂在手表调针柄轴拉开,非顶压状态时,其弹力使离合杆 绕装配旋转孔顺时针转动,带动过轮齿轴与分轮片的啮合脱开,带正电的离合杆和止秒柱电接触,起到停 电止秒作用,即可实现止秒校时;同时另一弹臂弹性的压在电池盒的开口壁,与电池的正极弹性接触,充 当电池正极导体,从而实现该离合杆的多项功能,简化了手表机芯结构,同时降低了手表机芯装配工艺难 度以及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手表离合杆的示意图;
图2是使用本发明离合杆的工作状态下手表机芯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使用本发明离合杆的啮合脱开状态下手表机芯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2或3所示,本发明手表离合杆1采用金属材料,其上设有离合臂11、两 个弹臂12、13、装配旋转孔14,装配旋转孔14套设在手表主夹板2的定位柱21上,离合臂11和两个弹 臂12、13绕着装配旋转孔14分布,离合臂11上设有用来安置过轮轴的过轮轴榫孔111,离合臂11的一 端还设有半圆限位凸点112与手表主夹板2上的限位半圆凹槽22配合,形成过轮限位结构,该限位结构 是限制离合臂11上的过轮6移动位置,确保过轮6齿轴61与分轮片7啮合的中心距固定不变、坐标位置 精准。其中两个弹臂12、13分别设在离合臂11的两侧,一弹臂12的一端121被手表调针柄轴3顶着, 另一弹臂13的侧边131压在电池盒4的开口壁41上,与电池5的正极51弹性接触。
上述离合杆的工作原理是:手表正常工作时,手表调针柄轴3顶压在一弹臂12的一端121,如图2所 示,离合杆1在弹臂12的弹力作用下,绕装配旋转孔14逆时针旋转,带动过轮6移动到与分轮片7啮合 的位置,并由过轮限位结构确保过轮6齿轴61与分轮片7啮合的中心距固定不变、坐标位置精准,左右 不产生偏离,不会产生过轮6顶太紧,影响手表传动链传动的现象;同时弹臂13在弹力作用下,紧压在 电池5的正极51上,作为电池5正极输出导体。当需要重置时、分针所示时间时,拉出手表调针柄轴3, 如图3所示,离合杆1在弹臂13的弹力作用下,绕装配旋转孔14顺时针旋转,带动过轮6移动到与分轮 片7脱啮位置,带正电的离合杆和止秒柱9电接触,起到停电止秒作用,就可以实现止秒,来完成校时的 操作;校时完毕,将手表调针柄轴3推入,恢复手表正常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上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未经福建上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17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导航车及其操控方法
- 下一篇:多层无酸金属板制模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