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垃圾分拣压缩环保处理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49336.6 | 申请日: | 2010-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30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吴孔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孔根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B09B5/00;C05F9/04;C02F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垃圾 分拣 压缩 环保 处理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垃圾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各类垃圾的数量也呈直线上升,尤 其是生活垃圾将以每年5%至6%的比例增长,生活垃圾“围城”困境近在眼前,垃圾已经成为 困扰当今城镇发展及环境保护的特大难题。
为此,人们采取的方式一是对垃圾进行焚烧,但垃圾焚烧的本质都是氧化反应,在各种 生物质被燃烧的同时,各种有害物质也同时产生,尤其是难以杜绝的二口恶英气体,其悬浮 毒素累积造成的环境危害极大,最严重的是有毒悬浮物进入食物链,对人体危害极大。
方式二是建立垃圾收集场,但垃圾收集场需要占用土地面积,但土地面积在当今时代中 是极为珍贵和有限的,而垃圾的数量则是越积越多的,垃圾收集场总有被填埋完的一天,大 量兴建垃圾收集场不是长久之计。
另一方面,人们在不断的研究开发生物降解技术,但目前的生物降解技术还没有实现重 大突破,只是局部小范围的投入试验,并且生物降解技术的投入高达数十亿元,生物降解的 应用范围还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正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提出一种垃圾分拣压缩环保的处理工 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1、一种垃圾分拣压缩环保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垃圾集中运输到卸料场所堆放,用挖掘机对垃圾进行综合分拣处理,垃圾依次 进行回收利用、堆肥处理、剩余物压缩封闭填埋、渗透液处理四个阶段;
(2)、回收利用阶段将垃圾初步分拣成木料、塑料、金属、玻璃、纸品、布料、皮革、 鞋类,用以区分不同种类的废弃物垃圾,然后对垃圾进行逐一归类并放置,减少垃圾堆放体 积总量的十分之一;
(3)、堆肥处理阶段对垃圾进行一级破袋,依据重力原理,由筛分机将归类后的垃圾进 行二次分拣,筛分一体化,筛分出固体干垃圾和含水量大的液态垃圾,固体干垃圾进行二级 人工分选归类,分选出可回收利用和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进行再生产加 工,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则由输送机输送至下一阶段,液态垃圾则用于施肥再利用,在此阶 段进一步减少垃圾堆放体积总量的三分之一;
(4)、剩余物压缩封闭填埋阶段将上一阶段的不可回收再利用的垃圾送至破碎机,破碎 机统一尺寸后进行破碎,破碎后的垃圾在压力为25Mpa的压缩打包机下进行压缩打包,将垃 圾细小空隙都挤压掉,制成长、宽、高分别为1000mm、1000mm、1100mm的垃圾块,容积比重 范围在1.25t/m3——1.45t/m3,将垃圾的体积缩少至未压缩打包前的25%,垃圾在压缩打包 过程中因相互挤压升温而产生垃圾渗透液,压缩打包后输送至缠绕机,缠绕机用线性聚乙烯 拈缩安全膜对垃圾块进行六面机械缠绕包装密封,然后统一填埋,减少大量库容,提高容积 率;
(5)、渗透液处理阶段是将经过破袋筛分、压缩打包后的垃圾所产生的渗透液,收集后 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使其渗透液的化学需氧量由800mg/L降至150mg/L,生化 需氧量由600mg/L降至200mg/L,降低处理成本,并且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措施是:挖掘机为抓斗式挖掘机,筛分机为滚筒式筛分机,破碎机 破碎尺寸在80mm——200mm。
生化需氧量简称BOD,是一种环境监测指标,主要用于监测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状 况,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说明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 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其值越 高说明水中有机污染物越多,污染也就越严重。
化学需氧量简称COD,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 耗的氧化剂量。它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个指标。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 多少的指标,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
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的比值能说明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有多少是微生物所难以 分解的。微生物难以分解的有机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更大。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的进步和突出的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孔根,未经吴孔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93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高精度异型铜带的连续化生产工艺
- 下一篇:电子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