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产碳纤维织物的捆绑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49204.3 | 申请日: | 2010-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27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谈亚飞;何亚勤;刘黎明;季建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宏发纵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C1/02 | 分类号: | D04C1/02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天龙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5 | 代理人: | 周建观;张云 |
地址: | 21318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产 碳纤维 织物 捆绑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编多轴向织物的编织工艺,特别涉及一种碳纤维织物 的捆绑工艺。
背景技术
针对国内外日趋发展的经编多轴向增强材料行业,其编织方法不外乎编 链组织、经平组织或变化经平组织,是较为通用的编织方法,对于一些高性 能产品若还是采用普通的捆绑工艺是不能满足需求的,主要缺陷在于:a.经 编多轴向增强材料0度纤维间有间隙,表面不平整,有凹痕,严重影响制品 外观质量,其主要因为是编织线过多的沿着织物横向捆绑,由于编织线有一 定的张力,使单股纤维束缚在一起,导致纤维与纤维间有间隙产生;b.编织 线由于过多的作横向方向的捆绑,因编织线在织物中重量含量会偏高,且编 织线材质为聚酯纤维,与碳纤维相比性能较差,编织线重量含量的偏高也会 影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各项性能。c.由于纤维间间隙的生成,在做成碳纤维 复合材料后,在间隙处由树脂来填冲,相对而言,树脂基体含量偏高了,则 纤维的体积含量就降低了,导致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降低,因为碳纤维复合 材料在受载过程中,全是由碳纤维来受载荷的,树脂在碳纤维复合材料中只 是起到固定纤维位置和承受应力的作用并将应力传递给纤维,由纤维来承受 负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能使织物表面平整、编织线含量低、织物性 能好的生产碳纤维织物的捆绑工艺。
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产碳纤维织物的捆绑工艺,其特 征在于:在纬纱和碳纤维经纱预铺好后通过捆绑线按以下规律进行捆绑:
a、第1个横列,捆绑线在经向运动一个横列L1的同时,向左或者向右 移动一个针距L2,所述针距L2小于或者大于碳纤维经纱的宽度,再穿过碳 纤维经纱成圈;
b、第2个横列,捆绑线经向运动一个横列L1,再穿过碳纤维经纱成圈;
c、第3个横列,捆绑线再经向运动一个横列L1,然后再穿过碳纤维经 纱成圈;
d、第4个横列,捆绑线在经向运动一个横列L1的同时,向右或者向左 移动一个针距L2,再穿过碳纤维经纱成圈;
e、第5个横列,捆绑线经向运动一个横列L1,再穿过碳纤维经纱成圈;
f、第6个横列,捆绑线再经向运动一个横列L1,然后再穿过碳纤维经 纱成圈;以下横列捆绑线按上述规律循环运动。
所述一个针距L2为:2mm~8mm。
所述一个针距L2为:5mm。
由于捆绑线运动在第2个横列,捆绑线经向运动一个横列L1,再穿过碳 纤维经纱成圈和第3个横列,捆绑线再经向运动一个横列L1,然后再穿过碳 纤维经纱成圈;减少了横向捆绑的束缚力,避免了经编多轴向增强材料0度 纤维间的间隙的生成,能使织物表面平整,无凹痕,提高了制品外观质量; 减低了编织线在织物中的重量,提高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涉及的碳纤维织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照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对本发明作出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
编织(C-L192-5)碳纤维织物的编织工艺中原料情况:
各层纤维 原料名称 原料规格 克重
0° 碳纤维 12K 189g/m2
90° 玻璃纤维 22.4tex 2g/m2
捆绑线 聚酯纤维 3.3tex 2g/m2
总重: 193g/m2
本实施例中,在纬纱2和碳纤维经纱1预铺好后通过捆绑线3按以下规 律进行捆绑:
a、第1个横列,捆绑线3在经向运动一个横列L1的同时,向左或者向 右移动一个针距L2,所述针距L2小于碳纤维经纱1的宽度,再穿过碳纤维 经纱1成圈;
b、第2个横列,捆绑线3经向运动一个横列L1,再穿过碳纤维经纱1 成圈;
c、第3个横列,捆绑线3再经向运动一个横列L1,然后再穿过碳纤维 经纱1成圈;
d、第4个横列,捆绑线3在经向运动一个横列L1的同时,向右或者向 左移动一个针距L2,再穿过碳纤维经纱1成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宏发纵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市宏发纵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92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