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套壳式安全插头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49067.3 | 申请日: | 2010-04-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43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 发明(设计)人: | 许廷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云杉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44 | 分类号: | H01R13/44;H01R13/63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04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套壳式 安全 插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头,特别是涉及一种套壳式安全插头。
背景技术
现有的普通电器插头,其金属插片在插入插座时,从金属插片通电到完全进入插座过程是一个带电暴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若是使用者的手指不慎接触到金属插片就会发生触电事故。这对于无安全用电常识的儿童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插入电器插头的过程中发生触电的套壳式安全插头。
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的方案是:套壳式安全插头由压力柱、防护壳、拉环、插头体、导线、杆孔、金属插片、插片槽和弹簧构成。防护壳是一材质为透明有机玻璃的盒体,带有金属插片的插头体处于所述防护壳内并在竖直方向与防护壳成动配合关系。防护壳的上表面的中央开有一带有两缺口的、圆形的杆孔,所述两缺口均为矩形且分布于杆孔边缘的沿杆孔直径方向的两端。与插头体相连的压力柱从所述杆孔中伸出。压力柱为圆柱形并与所述杆孔成动配合关系,压力柱的下端有处于插头体内并与插头体成旋转动配合关系的底盘,压力柱的顶端的两侧有以压力柱的轴心为对称轴的两翼片。所述两翼片与杆孔的所述两缺口相互配合。压力柱的顶面上有外直径与压力柱相同的、圆环形的拉环。防护壳的底面上有与插头体底面的金属插片的位置、大小相对应的插片槽。在防护壳的顶面与插头体的顶面之间的压力柱上套有弹簧。弹簧的上端与杆孔的边缘相连,弹簧的下端与插头体相连。
插插头时,先将防护壳底面的插片槽与插线板的插孔对齐,向下按压力柱,插头体底面的金属插片从插片槽中伸出并插入到插线板的插孔中,此时压力柱的顶端处于内,旋转压力柱,使压力柱顶端的两翼片避开杆孔的两缺口,插头体即被固定。此时弹簧处于拉伸状态。需要将插头拔出时,只需捏住拉环并旋转压力柱,使压力柱的两翼片与杆孔的两缺口对齐,此时在弹簧的收缩弹力下,插头体向上运动,金属插片从插线板的插孔中退出并进入防护壳内。
采用上述方案,能收到以下效果:
1.由于在插、拔插头的过程中,本发明的金属插片始终没有外露,这样就杜绝了触电的可能性。
2.由于本发明仅需要单手就可操作,使用非常方便,尤其是对于独臂残疾人在使用活动插线板时特别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中:1.压力柱 2.防护壳 3.拉环 4.插头体 5.导线 6.杆孔 7.金属插片 8.插片槽 9.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套壳式安全插头由压力柱1、防护壳2、拉环3、插头体4、导线5、杆孔6、金属插片7、插片槽8和弹簧9构成。
防护壳2是一材质为透明有机玻璃的盒体,带有金属插片7的插头体4处于所述防护壳2内并在竖直方向与防护壳2成动配合关系。防护壳2的上表面的中央开有一带有两缺口的、圆形的杆孔6,所述两缺口均为矩形且分布于杆孔6边缘的沿杆孔6直径方向的两端。
与插头体4相连的压力柱1从所述杆孔6中伸出。压力柱1为圆柱形并与所述杆孔6成动配合关系,压力柱1的下端有处于插头体4内并与插头体4成旋转动配合关系的底盘,压力柱1的顶端的两侧有以压力柱1的轴心为对称轴的两翼片。所述两翼片与杆孔6的所述两缺口相互配合。压力柱1的顶面上有外直径与压力柱1相同的、圆环形的拉环3。
防护壳2的底面上有与插头体4底面的金属插片7的位置、大小相对应的插片槽8。
在防护壳2的顶面与插头体4的顶面之间的压力柱1上套有弹簧9。弹簧9的上端与杆孔6的边缘相连,弹簧9的下端与插头体4相连。
插插头时,先将防护壳2底面的插片槽8与插线板的插孔对齐,向下按压力柱1,插头体4底面的金属插片7从插片槽8中伸出并插入到插线板的插孔中,此时压力柱的顶端处于2内,旋转压力柱1,使压力柱1顶端的两翼片避开杆孔6的两缺口,插头体4即被固定。此时弹簧9处于拉伸状态。
需要将插头拔出时,只需捏住拉环3并旋转压力柱1,使压力柱1的两翼片与杆孔6的两缺口对齐,此时在弹簧9的收缩弹力下,插头体4向上运动,金属插片7从插线板的插孔中退出并进入防护壳2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云杉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云杉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90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