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动压缩机卸载阀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46413.2 | 申请日: | 2010-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90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忠家;孙艳;邓昌凯;王利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凯德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53/10 | 分类号: | F04B53/10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300308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动 压缩机 卸载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压缩机气缸卸载压力的阀门。
背景技术
在CTG天然气无油试制压缩机上,由于气缸进气口的气源进气压力不稳定,当进气压力过大时,如果采用无卸阀功能的普通气阀,会对气阀和气缸造成损坏,使增压机不能正常地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气动压缩机卸载阀,它利用气体的顶进压力压缩弹簧,使阀片处于常开的状态,形成气流通路,从而实现压缩机气缸中的压力卸载,当进气压力低于使用需要压力时,又可以关闭顶进气体,利用弹簧的压缩力顶回装置,使阀片可以在有效行程中运动,从而实现普通阀座的功能,使增压机正常工作。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气动压缩机卸载阀,包括阀座,阀座外为阀笼,阀笼上端为阀盖,阀盖部设有进气口,活塞设置在于阀盖内,活塞上装有活塞环,活塞下端设有活塞复位弹簧,活塞与子口相配合,活塞推杆与三爪顶进装置相配合,三爪顶进装置下端与阀片相配合,三爪顶进装置内设有回位弹簧。活塞顶端的指示标记置于透明罩中。
本发明提供的气动压缩机卸载阀,在阀盖上增加一个进气口,阀盖中间加装一个活塞装置,利用活塞环以及O型圈进行密封和导向,使进气口气体压力完全受力于活塞端面,使活塞在有限的行程内运动,活塞末端的推力杆就可以直接作用于卸载阀座顶端的受力面,从而顶进阀片,使其克服外力打开,实现卸载功能;在活塞行程的最底端设置用于对活塞进行限位的子口,当顶进气体的压力过大,弹簧力不能够完全克服顶进气体的压力时,子口可以承载多余部分的压力,从而控制活塞的行程在有限的距离内,即阀片在阀座内的工作行程,这样就不会因为顶进气体的压力过大或者活塞的行程过大导致阀片的损坏,保证了卸载阀的正常工作;活塞复位弹簧和回位弹簧,分别在阀盖中活塞的下端和卸载阀顶端受力面的下端,当气缸进气口压力低于工作需要的压力时,关闭顶进气体,利用弹簧力可以顶回活塞以及卸载阀的三爪受力装置,使阀片恢复到正常的工作位置,从而使增压机气缸能够正常的工作;阀座使用三爪的顶进装置,可以使阀座顶端的受力面所受到的活塞推力杆的压力均匀的分布在阀片上,使阀片不会因为受力不均而造成损坏;阀盖顶端的设置的透明罩以及活塞顶端的指示标志能够清楚的看到顶进气体压力是否使卸载阀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阀座1,阀座1外为阀笼2,阀笼2上端为阀盖3,阀盖2上部设有进气口4,活塞5设置在于阀盖3内,活塞5上装有活塞环6,活塞5下端设有活塞复位弹簧10,活塞5与子口14相配合,活塞推杆7与三爪顶进装置8相配合,三爪顶进装置8下端与阀片9相配合,三爪顶进装置8内设有回位弹簧11。活塞5顶端的指示标记12置于透明罩13中。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当气缸进气压力大于或等于工作需要的压力时,打开阀盖3上顶进气体的开关,使气体进入阀盖3,作用于活塞端面,压下活塞5,使活塞5在固定行程中运动,活塞推杆7作用于卸载阀三爪顶进装置8的顶端受力面,使三爪作用于阀片9,使阀片处于常开的状态,形成气流的通路,以实现压缩机气缸的卸载。当气缸进气压力小于工作需要压力时,关闭阀盖3上顶进气体的开关,利用活塞复位弹簧10弹簧力压回活塞5,利用回位弹簧11的弹簧力压回三爪顶进装置8,使气阀恢复到正常的工作位置,从而使增压机气缸可以正常的工作。
在活塞行程的最底端设置用于对活塞5进行限位的子口14,当顶进气体的压力过大,活塞复位弹簧10不能够完全克服顶进气体的压力时,子口14可以承载多余部分的压力,从而控制活塞5的行程在有限的距离内,即阀片9在阀座1内的工作行程,这样就不会因为顶进气体的压力过大或者活塞5的行程过大导致阀片9的损坏,保证了卸载阀的正常工作。
活塞5顶端的指示标记12采用红色涂装,置于透明罩13中,可直观清楚地看到顶进气体压力是否使卸载阀正常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凯德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凯德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64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二站三线的互控备自投装置
- 下一篇:改进型高速钢轧辊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