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46164.7 | 申请日: | 2010-04-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05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 发明(设计)人: | 金星;张耀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3M1/38 | 分类号: | H03M1/38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陈忠辉 |
| 地址: | 215125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逐次 逼近 转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CMOS集成电路的设计,具体涉及一种逐次逼近模数转换 器的电路设计,通过改进其电容阵列的连接结构与方式,实现低功耗、高匹配 度、低寄生、低面积间的折中。
背景技术
现在的电路应用中,模数转换一直是电路的主要模块之一。逐次逼近模数 转换器是一种常用的低功耗模数转换器。而其中决定其速度、功耗、有效位等 性能以及面积的重要部分就是其中的电容阵列部分。
在当今的技术环境下,医疗及个人便携式无线收发电子设备类产品不断发 展,要求电池能够支撑更长的时间,因此要求数字及模拟电路不断向低功耗方 向发展。而数字电路的大规模应用使当今的CMOS工艺向深亚微米发展,这样 虽能有效降低数字电路的功耗,但伴随电源电压的降低和特征尺寸的缩小,模 拟电路模块的设计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高精度低功耗模数转换器已经成为了芯片中的关键技术,在所有模数转换 器中逐次逼近的功耗最低,是近几年在低电压低功耗较高精度领域占据主导的 一种模数转换方式。它通过电容上开关的开启与关断将参考电平经过电容分配 在输出端得到所需的电压值。因此在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中电容阵列是至关重 要的。在逐次逼近模数转换中只有在电容分配电压时才会有电荷的流动,因此 可以说电容阵列是近似静态而没有电荷流动的状态,所以电容阵列功耗很低。 对于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来说,如何精确地通过电容将参考电平进行分压变得 十分重要。
如图2和图3所示,是两种传统的电容阵列的电容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 所示的电容阵列连接方式(若单位电容以c表示,那么8c表示八个电容的并 联,而非电容值的单纯倍增,以下雷同),由于电容数目逐级翻倍,造成器件 面积很大;而图3所示的电容阵列连接方式,虽然电容数目显著减少,但是中 间电容为即与单位电容成一定的比例关系,故匹配性较差。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背景技术介绍,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 通过对其电容阵列的改进,实现低电压、低功耗、高性能的模数信号转换。
本发明的目的,将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所述全差分结构的模数转换器内集成了至少两 个相对于比较器对称的电容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阵列内的电容分为三 级:数字信号输出端的最高位至第五位设为第一级、第四位与第三位设为第二 级,第二位与最低位设为第三级——选定第一级电容中第七位的电容为单位电 容,高于第七位的第m位电容为由2m-7个单位电容并联而成,第六位和第五位 的电容分别为由2个和4个单位电容串联而成,第二级和第三级的电容连接方 式与第五位、第六位的相同,各级内每一位的电容相互并联,相邻两级电容阵 列间均串联有3个单位电容。
进一步地,该电容阵列中所有电容均为相同大小形状且等值的正方形电 容。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应用实施较之于现有技术,其显著优点体现在:
通过对电容阵列内所有电容以分级连接的结构形式加以改进,能有效减少 电容数目,减小电容面积,提高匹配精度,从而实现该模数转换器低功耗、高 匹配度、低寄生及低面积间的折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电路框图;
图2是传统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电容阵列的一种电容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传统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电容阵列的另一种电容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电容阵列中各电容的连接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SNR仿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便以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逐次逼近模 数转换器的结构特征及突出优点。
如图1所示的本发明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的器件整体结构示意图。图示可 见的该10bit超低功耗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为全差分模数转换器,其常规器件 结构包括比较器(Comp)、相对比较器(Comp)两端对称的电容阵列 (Capacitor array)、产生用于控制电容阵列开关的信号和输出数据保存的寄存 单元(SAR),以及用于外部接收时钟信号后产生控制比较器和寄存单元的信 号。其中各端口说明如下:
Pin+,Pin-:两个全差分输入信号;
Vref:电容阵列所需要用到的参考电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61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