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块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45723.2 | 申请日: | 2007-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62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发明(设计)人: | 黄信道;陈明伦;方秀美;廖经桓;许博淳;陈秋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17/00;F21V13/00;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祁建国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块 结构 | ||
本申请是针对母案申请(申请号为2007101875335,发明名称为背光模块结构)提出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块结构。
背景技术
关于直下式背光模块作为平面液晶显示器(TFT LCD)光源的应用,最常使用的第一种光学架构为扩散板加数片扩散膜片(2~3片),如图1所示,这样的架构虽然便宜,但是使用上有辉度不足的问题。光源110所发出的光线一部分向上方发散其余由底部与侧边的反射片120协助反射,穿透光源110上方低穿透率的扩散板130与扩散膜片140,因为扩散板130与扩散膜片140的吸收作用损失了部分的光能,又扩散板130与扩散膜片140将光的出射分散到180°的视角范围,如此将分散穿过液晶显示器的液晶面板150正上方的光线强度,容易导致辉度不足。
第二种光学架构为扩散板加数片扩散膜片(1~2片)再加上3M的辉度增强膜(DBEF),如图2所示,光源210所发出的光线一部分向上方发散其余由底部与侧边的反射片220协助反射,穿透光源210上方低穿透率的扩散板230与扩散膜片240,因为扩散板230与扩散膜片240的吸收作用损失了部分的光能,又扩散板230与扩散膜片240将光的出射分散到180°的视角范围,再利用辉度增强膜(DBEF)260的作用将被扩散板230与扩散膜片240分散的光集中到较佳的出光角度穿过液晶显示器的液晶面板250正上方的光线强度,这样的架构辉度最高,但是由于辉度增强膜(DBEF)260价格昂贵且本身材质非常不耐刮,在组装上需投注相当大的人力以减少辉度增强膜(DBEF)260的损耗,不但材料成本被提高,人力成本也提高了很多。
第三种光学架构为扩散板加下扩散膜片再加菱形集光膜片(如3M的BEF),再加上扩散膜片,如图3所示,光源310所发出的光线一部分向上方发散其余由底部与侧边的反射片320协助反射,穿透光源310上方低穿透率的扩散板330与扩散膜片340,因为扩散板330与扩散膜片340的吸收作用损失了部分的光能,又扩散板330与扩散膜片340将光的出射分散到180°的视角范围,这样的光学架构不论是辉度或是成本都介于第一种光学架构与第二种光学架构之间,解决光源亮度不均(mura)的问题,再利用具菱形结构的集光膜片(如3M的BEF)360进行视准集中作用(collimating),借以提升显示区的中心辉度,但是集光膜片(BEF)360会产生对比随视角的变化呈现不连续变化的现象(cutoff现象),如图4所示,以及狭小的半辉度视角问题,且光线被菱形结构过度集中在较小的角度,故再补上一片扩散膜片340再将光线发散一次,以免视穿过液晶显示器的液晶面板350的光线强度,过度集中导致视角范围不足,因而限制了第三种光学架构在电视背光模块的应用。
第四种光学架构为一改良型光学扩散板加下扩散膜片再加菱形集光膜片(如3M的BEF),再加上扩散膜片,如图5所示,菱形光学板530为一高透光率且具菱形结构在其出光面上,利用此一菱形光学板530加一片下扩散膜片540将光源(light source)510所发出的光扩散开来(splitting),解决光源亮度不均(mura)的问题,再利用具菱形结构的集光膜片(如3M的BEF)560进行视准集中作用(collimating),借以提升显示区的中心辉度,但是以菱形结构进行光源的视准集中作用(collimating)虽然可以提升中心辉度,但相对的,显示时的半辉度视角变小以及辉度随视角变化有不连续的情形发生(cut off现象),光线被菱形结构过度集中在较小的角度,故再补一片上扩散膜片541再将光线发散一次,以免穿过液晶显示器的液晶面板550的光线强度,过度集中导致视角范围不足,影响了显示器的显示质量,特别是在大尺寸显示器如电视机(TV)的应用时,以及多人同时观看使用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显示质量较佳的背光模块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背光模块结构包含:一光源组;一第一光学板,具有一前表面与一后表面,且具有至少一第一凸出结构于该前表面,该第一凸出结构具有圆弧状的侧面;一第二光学板,设置在该光源组以及该第一光学板之间,具有一前表面与一后表面,且具有至少一第二凸出结构于该前表面,该第二凸出结构具有圆弧状的顶端,该第二凸出结构的该前表面面向第一凸出结构的该后表面。
其中,该第一光学板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四角锥结构设置在该前表面上。
其中,该第一光学板的该第一四角锥结构具有粗糙的表面。
其中,该第一凸出结构具有粗糙的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57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