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解用电极材料、电解用电极以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45694.X | 申请日: | 2010-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82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发明(设计)人: | 根本雅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5B11/08 | 分类号: | C25B11/08;C25B1/13;C23C14/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平元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解 用电 材料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用或者民用电解过程中使用的电解用电极及其材料,并且进一步涉及该电解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臭氧是氧化能力非常强的物质,溶解了该臭氧的水,即所谓的臭氧水,其适用于上下水道、食品等或者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等的清洗处理等,且其在范围广泛的清洗杀菌处理中的利用备受期待。作为生成臭氧水的方法,已知有下述方法:将通过紫外线照射或放电生成的臭氧溶解于水中的方法、通过水的电解在水中生成臭氧的方法等。
专利文献1公开了通过水的电解在水中生成臭氧的方法。在所述方法中使用了以多孔体或者网状体形式形成的PbO2、铂作为阳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专利第32972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就如上所述的利用水的电解生成臭氧水的方法而言,在使用PbO2作为电极材料的情况下,如果将生成的臭氧水用于食品等中,则PbO2的毒性令人担忧。
另一方面,在使用铂(Pt)作为电极材料的情况下,具有下述问题:在低电流密度下进行水的电解时,臭氧的生成效率较低。由此,为了利用电解来生成臭氧,必须使用作为零间隔(ゼロギヤツプzerogap)的流通强电流的方法。为了实现零间隔,必须将铂加工成网状、多孔状。但是,由于铂本身较为昂贵,并且还要将铂进一步加工成网状、多孔状,因此将会导致生产成本的上涨。为此,希望可以开发出更为便宜、并且能够实现稳定高效地生成臭氧的电解用电极材料。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以往的技术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本发明提供了通过水的电解,能够高效地生成臭氧水的电解用电极材料、以及电解用电极,进一步本发明还提供了该电解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电解用电极材料为包含铂和银的合金,其中,银的浓度为1重量%以上且50重量%以下。
本申请第2发明的电解用电极材料为包含铂、银以及氧的合金,其中,在铂和银中银所占的浓度为1重量%以上且50重量%以下。
本申请第3发明的电解用电极由基体和形成在该基体表面上的表面层构成,其中,表面层为包含铂和银的合金,银的浓度为1重量%以上且50重量%以下。
本申请第4发明的电解用电极为通过电解生成臭氧、OH自由基等活性氧种的电解用电极,其由基体和形成在该基体表面上的表面层构成,其中,表面层为包含铂、银以及氧的合金,在铂和银中银所占的浓度为1重量%以上且50重量%以下。
本申请第5发明为上述第3发明的电解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中,通过使用包含铂和银的靶在基体的表面上成膜的溅射法,形成表面层。
本申请第6发明为上述第4发明的电解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中,通过溅射法形成表面层,所述溅射法中,使用包含铂和银的靶,在含有氧的气氛中在基体的表面上成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将包含铂和银的合金、并且银的浓度为1重量%以上且50重量%以下的电解用电极材料用作如第3发明所述的形成在基体的表面上的表面层,由此,在通过该电解用电极进行电解时,在高电流效率下,可以生成臭氧、OH自由基等活性氧种。因此,与以往的Pt相比,可以减少生成相同量的臭氧时所必须的电量,从而有助于节约能量。此外,与同尺寸的电解用电极相比较时,可以在低电流密度下高效地生成臭氧、OH自由基等活性氧种,减少电极的消耗、从而可以实现提高耐久性。在同样的电流密度下进行电解处理时,可以减小构成的电解用电极本身的尺寸。此外,由于可以减少消耗,因此也可以使表面层形成为更薄的膜。
在这种情况下,与以往仅使用铂作为在表面层中使用的电解用电极材料的情况相比,可以实现高效地生成臭氧、OH自由基等活性氧种,同时,因为可以降低较为昂贵的铂的浓度(构成比例),由此可以实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就所述电解用电极而言,按照第5发明的制造方法,通过将铂和银作为靶在基体表面上成膜的溅射法,形成表面层,从而构成该电极,因此可以在基体的表面上由铂和银的合金均匀地形成表面层。为此,由于可以在基体整个表面上形成厚度均匀的铂和银的合金的表面层,因此能够在电极整个表面进行均匀的导电,从而能够实现提高臭氧、OH自由基等活性氧种的生成效率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569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