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设备间建立联机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45691.6 | 申请日: | 2010-03-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018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 发明(设计)人: | 黄伟恒;柯杰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B5/00 | 分类号: | H04B5/00;H04W84/04;H04W84/12;H04W84/18;G06K19/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史新宏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设备 建立 联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联机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设备间快速建立联机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市面上许多设备都是先利用蓝芽(Bluetooth)、红外线(Infrared Rays,IR)或是WiFi等联机技术建立起彼此的联机(connection),然后才得以进行双向的数据传输。然而,在现今设备间建立联机的过程中,由于联机设定的步骤繁琐且限制颇多,故而联机成功的机率多半不高,亦即可能需要重复进行多次联机设定才会联机成功,以至于让多数使用者感受到使用上的不便利与设定上的耗时。以手机与手机等设备利用蓝芽联机技术建立联机为例,双方都需要先选择蓝芽联机技术,接着再各别键入同一组联机密码,顺利的话则双方联机建立,但若中间联机设定过程有误的话,则需要重新进行繁琐的联机设定,直至联机成功为止。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立联机的方法,其得以大量减少设备与设备之间建立联机所需的设定步骤与时间。
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立联机的方法,包括:当两设备欲建立联机以进行数据传输时,致使该两设备的其中之一呈现一条形码;通过该两设备的另一的一摄像装置拍摄该条形码;藉由一联机应用程序来分析该条形码,藉以获得一分析结果;依据该分析结果判断该两设备是否具有至少一共同联机技术;以及当判断出该两设备具有多个共同联机技术时,致使该两设备采用该些共同联机技术的其中之一建立联机以进行数据传输。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本发明所提供的建立联机的方法还包括:当判断出该两设备未具有该至少一共同联机技术时,终止该两设备建立联机,或者致使该两设备利用一因特网进行数据传输。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可以先开启联机应用程序后再通过摄像装置来拍摄条形码;或者,可以先通过摄像装置来拍摄条形码后再开启联机应用程序。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当该两设备具有多个共同联机技术时,则可以选择具有最快传输速度的联机技术、优先权(priority)较高的联机技术,或者预设(default)的联机技术。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当该两设备仅具有一个共同联机技术时,则无须进行选择的机制。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条形码可以标示在设备的外观上,或者以图像方式储存在设备中,且其可以为一维条形码、二维条形码或三维条形码。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两设备所具有的多个共同联机技术可以为WiFi、蓝芽、红外线、Zigbee、Z-wave、Wimax、LTE、2.5G与3G等联机技术。
基于上述,本发明所提出的建立联机的方法主要是运用刷条形码的概念以搭配一套联机应用程序来实现设备间快速建立联机的目的。如此一来,即可使得对联机设定不是很在行的老弱妇孺都能够轻松快速地完成联机设定,藉以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与缩短设定上的时间。
应了解的是,上述一般描述及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仅为例示性及阐释性的,其并不能限制本发明所欲保护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建立联机的方法流程图。
图1B绘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建立联机的方法流程图。
图2绘示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建立联机的方法流程图。
附图符号说明
S101~S121、S201~S223:本发明的建立联机的方法流程图各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详细参考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在附图中说明所述示范性实施例的实例。另外,凡可能之处,在附图及实施方式中使用相同标号的组件/构件代表相同或类似部分。
图1A绘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建立联机的方法流程图。请参照图1A,本实施例的建立联机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各别内建一套联机应用程序(connection application program)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步骤S101)。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可以是计算机、数字相框、电子书、手机、电视与屏幕等电子产品,但皆不限制于此。
接着,当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欲建立联机以进行数据传输时,致使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的其中之一(例如第一设备以便于说明)呈现一条形码(barcode)(步骤S103)。于步骤S103中所述的条形码可以为一维条形码(1D barcode)、二维条形码(2D barcode),甚至是三维条形码(3D barcode),且其可以标示在第一设备的外观上,或者以图像方式储存在第一设备中,但皆不限制于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宏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宏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56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