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2-氨基丁酰胺盐酸盐的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45058.7 | 申请日: | 2010-04-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19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 发明(设计)人: | 洪镛裕;白春梅;刘艳;刘现林;赵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师范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C237/06 | 分类号: | C07C237/06;C07C231/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蓝迪专利事务所 31215 | 代理人: | 徐筱梅;张翔 |
| 地址: | 2002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氨基 丁酰胺 盐酸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物质的合成,特别是一种2-氨基丁酰胺盐酸盐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氨基丁酰胺是酰胺类衍生物中较重要的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药和农药 的制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如其被应用于抗癫痫药物,(S)-alpha- 乙基-2-氧合-1-乙酰胺吡咯烷(左乙拉西坦)的合成。
现有合成2-氨基丁酰胺盐酸盐的方法(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960),82 696-8,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1962),27, 798-802)为:正丙醛与亚硫酸氢钠和氰化钠反应制备2-氨基丁腈,再室温通氯 化氢2-氨基丁腈醇解,托烷氧基制备2-氨基丁酰胺盐酸盐。该合成方法的优点 是:用亚硫酸氢钠与醛进行亲和加成,有利于氰基的加成。该合成方法的缺点是: 在制备2-氨基丁腈的时候,反应温度60℃,如此高的反应温度,使反应的副产 物增多,后处理麻烦,造成产率下降;在醇解的过程中反应温度为室温,温度 太低,在较低的温度下主要生成2-氨基丁亚氨酸乙酯盐酸盐;而主产物很少, 产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制备2-氨基丁酰氨盐酸 盐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副产物少等优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2-氨基丁酰胺盐酸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2-氨基丁腈盐酸盐的制备:
将氯化铵、氨水(30%)及28%氰化钠水溶液加入水溶剂中,5~10℃滴加 正丙醛,、0~20℃反应4~10小时,萃取剂萃取,合并有机相,用过量无水硫 酸钠充分干燥,然后室温通氯化氢气体,至pH=3~4,抽滤,得加成产物2-氨基 丁腈盐酸盐;
(2)2-氨基丁酰胺盐酸盐的制备;
将步骤(1)得到的2-氨基丁腈盐酸盐溶于异丙醇中,升温50~70℃时通 干燥的氯化氢气体直至饱和,反应4~5小时,冷却至室温,抽滤,得到目标产 物2-氨基丁酰胺盐酸盐;
其中:步骤(1)反应物的摩尔比为正丙醛∶氯化铵∶氰化钠∶氨水=1.0∶ 1.0~1.2∶1.0~1.1∶0.9~1.2;萃取剂的加入量与正丙醛的摩尔比为1.6~ 4.0∶1.0;步骤(2)反应物的摩尔比为2-氨基丁腈盐酸盐∶异丙醇=1.0∶4.0~ 5.0。
所述萃取剂为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及1,2-二氯乙烷中的一种。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副产物少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便更好理解本发明,但其并不 影响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1)2-氨基丁腈胺盐酸盐的制备:
10~15℃下向1000mL三口瓶中一次性加入35.4g氯化铵、46mL氨水(30 %)、110.2g 28%氰化钠水溶液及160mL水,磁力搅拌,开始滴加45mL正丙醛, 1.5小时后加完,TLC检测反应,碘缸显色,保温8个小时,反应结束。1,2-二 氯乙烷(50mL×3)萃取,合并有机相,用过量无水硫酸钠充分干燥,然后室温 通氯化氢气体,至pH=4,抽滤,用丙酮淋洗,得近白色固体2-氨基丁腈盐酸盐 65.5g(滤液直接循环套用),收率80.5%,m.p144-146℃。
(2)2-氨基丁酰胺盐酸盐的制备:
向500mL三口瓶中加入200mL异丙醇、30g步骤(1)得到的2-氨基丁腈盐 酸盐,升温至55~60℃开始通氯化氢气体,通1.5个小时,至氯化氢饱和,在 该温度下,保温4个小时,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抽滤,得到33.5g无色固 体,用甲醇做重结晶,得到固体2-氨基丁酰胺盐酸盐28g,产率81.2%, m.p.220-222。
1HNMR(500MHz,DMSO-d6),δ0.915(t,3H);1.798(br,2H);3,378(t,1H);7.469(s,2H);
实施例2
(1)2-氨基丁腈胺盐酸盐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师范大学,未经华东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50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聚乙烯粘结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对二甲苯生产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