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自释釉制备低放射性辐射赤泥陶瓷材料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43727.7 | 申请日: | 2010-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52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覃烁;吴伯麟;赵艳荣;马从倡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41/86 | 分类号: | C04B41/86;C03C8/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41004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制备 放射性 辐射 陶瓷材料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自释釉制备低放射性辐射赤泥陶瓷材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赤泥是利用铝土矿提炼氧化铝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粉状废弃物。随着铝工 业的发展,目前全世界每年的赤泥堆积量不断增加,大量赤泥未得到有效利用, 给环境造成巨大危害,也困扰铝工业的发展。
赤泥的放射性辐射计量偏高,对生态环境和人体有害。在处理和利用赤泥的 研究方面,国内外早有报道,不少成果在工艺、工程技术上可行,但产品对环 境和人体危害较大,产品无人愿意生产,无人愿意采用。因此,确实有效地避 免赤泥及其产品放射性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是赤泥利用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将未施加釉料的坯体进行烧结,烧成后样品的表面生成釉状玻璃态物质,即 在烧结过程中坯体自行释釉,这种现象称为自释釉现象,具有这种功能的陶瓷 材料称为自释釉陶瓷材料。自释釉陶瓷材料在国内外早有报道。但是,利用自 释釉降低放射性辐射的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利用自释釉制备低放射性辐射赤泥陶瓷材料 的方法。
本发明的具体步骤为:
(1)原料的质量百分比为:赤泥20-70%,红砂岩20-70%,增塑剂2-10%, 钡、硼和铅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两种1-25%。
(2)根据配料比配料;
(3)将(2)所得料放入球磨装置中球磨混料12-36小时;
(4)将(3)所得料在50℃-120℃温度下烘干3-24小时;
(5)将(4)所得料采用压制成型或可塑成型,制得坯体;
(6)将(5)所得坯体在900℃-1350℃烧结0.5-6小时,冷却到室温制得 赤泥陶瓷材料;
(7)使用射线检测仪进行放射性辐射剂量检测。
所述赤泥为拜耳法赤泥、烧结法赤泥或联合法赤泥中的一种。
所述增塑剂为粘土或人造增塑剂中的一种或两种。
所述钡的化合物是钡的质量百分含量大于50%的钡的化合物。
所述硼的化合物是硼的质量百分含量大于50%的硼的化合物。
所述铅的化合物是铅的质量百分含量大于50%的铅的化合物。
本发明特点:
(1)利用自释釉层的包覆,赤泥的放射性辐射大幅降低。经检测,成品的 放射性辐射剂量降低到接近环境放射性本底平均水平。
(2)本发明原料来源广泛,成本极低,有利于解决赤泥的综合利用问题, 提高红砂岩的利用率和利用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按照质量百分比配料:赤泥(取自广西平果铝业公司)27%、红砂岩 (取自广西金秀大瑶山)60%、维罗泥(高岭土的一种)5%、碳酸钡(化学纯) 8%;赤泥的化学成分见附表1;
(2)将步骤(1)原料放入球磨装置中球磨混料24小时;
(3)将步骤(2)所得料在105℃烘干10小时;
(4)将步骤(3)所得料放入Φ50mm的模具中,在10MPa下保压1分钟;
(5)将步骤(4)所得坯体在箱式电阻炉中1040℃进行烧结1小时,冷却 到室温制得赤泥陶瓷材料。
实施例2:
(1)按照质量百分比配料:赤泥(取自广西平果铝业公司)28%、红砂岩 (取自广西金秀大瑶山)56%、维罗泥(高岭土的一种)5%、碳酸钡(化学纯) 10%;硼砂(化学纯)1%;赤泥的化学成分见附表1;
(2)将步骤(1)原料放入球磨装置中球磨混料24小时;
(3)将步骤(2)所得料在105℃烘干10小时;
(4)将步骤(3)所得料放入Φ50mm的模具中,在10MPa下保压1分钟;
(5)将步骤(4)所得坯体在箱式电阻炉中1040℃进行烧结1小时,冷却 到室温制得赤泥陶瓷材料。
实施例3:
(1)按照质量百分比配料:赤泥(取自广西平果铝业公司)28%、红砂岩 (取自广西金秀大瑶山)62%、维罗泥(高岭土的一种)5%、红色氧化铅(分析 纯)5%;赤泥的化学成分见附表1;
(2)将步骤(1)原料放入球磨装置中球磨混料24小时;
(3)将步骤(2)所得料在105℃烘干10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理工大学,未经桂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37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