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和靠椅联动的防驼背近视的电脑底座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43340.1 | 申请日: | 2010-03-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21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 发明(设计)人: | 王可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一川 |
| 主分类号: | F16M13/02 | 分类号: | F16M13/02;F16M11/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0061 安徽省合肥市永红***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靠椅 联动 驼背 近视 电脑 底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长期依赖电脑学习、工作或娱乐者特别是青少年的脊柱和视力的保护的电脑底座,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和靠椅联动的防驼背近视电脑底座。
背景技术:
电脑已是人类工作、生活和娱乐不可或缺的电器,然而任何事都有两面性,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们在电脑面前呆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由于注意力的集中,很容易出现不正确的体姿,即把身体的重量不是主要让肌肉来承担,而是大部分交给了韧带(由于韧带承重大能耗低,人不感觉吃力),人体越来越屈向电脑屏幕,如此后纵和棘间韧带负荷着巨大的力矩,久而出现增生肥厚;椎骨从颈部到腰由于重力线的巨大改变,则出现或吸收或增生的退行性改变,至此发生体态畸形。由于身体的前屈,视距严重缩短,长此,近视不可避免;事情的严重性远不止于此,人体颈部是重要神经和血管的通路,但由于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颈部的支持组织原本就越来越脆弱,如颈椎、韧带和肌肉等,而颈部经常长时间胶着在前屈状态时,更是造成负载不均,造成颈部的伤害,这些伤害会造成颈椎椎骨的退行性的改变,维系稳定的大韧带的增生肥厚和颈部肌肉的薄弱,前两者直接导致对血管和神经的压迫,后者则加重前两者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上述病理状态而出现多种症状,就是临床所称的颈椎病。青少年时表现为驼背和近视,三十岁上则开始出现颈椎病,或重或轻,严重时可致瘫痪。这种把体重都交给韧带和骨骼的危害性并不为民众所清楚,即使了解,也往往以一时轻松为快。成年人尚且不能自持,何况青少年,所以应当有措施让这种具有严重后果的危害彻底消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坐姿和视距不正确时,电脑不可使用。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和靠椅联动的防驼背近视电脑底座,其特征是所述的底座可以和操作者的坐姿发生联动,一旦坐姿不正确,电脑屏幕偏转而不能使用。
一直流减速电机安装在底座上;支座通过螺钉安装在底座上,主动齿轮安装在直流减速电机的输出轴上,与从动内齿轮相啮合;从动内齿轮通过螺钉与托盘连接,螺钉与托盘通过止推滚动轴承支撑在支座上;支座的上腔内安置两个行程开关,两开关到支座中心线连线之间的夹角为90度,托盘上设置的拨片处在两者之间;动力从电机输出,经过齿轮传动,传递到托盘,实现托盘的旋转运动。
上述电机受人体的坐姿控制,当人的背部靠在靠椅的皮革垫上时(正确姿势),位于靠椅的控制机构使得显示屏底座在正常位置;当操作者脱离了正常位置,靠椅的控制机构使得显示屏的底座发生偏转90度,致电脑不能使用;当坐姿回复正常时电脑将恢复正常位置。
上诉联动功能的实现可以通过电线直接连接,也可通过遥控装置。
本发明较现有技术具有下列突出的优点和显著效果:
1、电脑普及率非常高,任何不合科学的使用将导致相当大的人群遭受身体的伤害,本发明基于防止脊柱畸形视力近视和颈椎病的防治推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2、本发明特设了一个平台,适用于所有的电脑,则惠及广大电脑使用者,故具有普及性;
3、本发明推出了一个理念,即对于某些些顽固性不良习惯是可以通过技术 手段加以一次性完全的解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转台的全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转台的外观图;
图3为椅背控制机构全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靠椅的外观图;
图5为电路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底座1通过螺钉2与支座3相连接,在底座1上卧设直流减速电机4,其输出端向上水平设主动齿轮5,该齿轮与从动齿轮6啮合,后者通过螺钉7和托盘8连接;螺钉7和托盘8通过由9-1、9-2、9-3、9-4组成的止推滚动轴承9支撑在支座3上;支座3的上腔内安置两个行程开关10,两开关10到支座中心线连线之间的夹角为90度,托盘8上的拨片11处在两者之间;动力从直流减速电机4输出,经过主动齿轮5和从动齿轮6组成的传动,传递到托盘8,实现托盘8的旋转运动。该电机4的运行受后述的椅背控制机构20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一川,未经王一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33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