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解气化联合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43097.3 | 申请日: | 2010-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123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吕清刚;朱治平;李诗媛;那永洁;高鸣;胡超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0J3/66 | 分类号: | C10J3/66;C10J3/56;C10J3/54;C10J3/84;C10J3/8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10019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解气 联合 方法 装置 | ||
1.一种热解气化联合方法,燃料在低速床热解炉中热解,产生的半焦从热解炉底部排出,经半焦返料装置送入循环流化床气化炉中气化,气化炉产生的煤气夹带着固体颗粒进入旋风分离器;旋风分离器捕集的固体颗粒作为固体热载体送入热解炉,为燃料热解提供热量;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化炉的气化温度为900~1200℃,热解炉内的燃料热解为高温热解,热解温度比气化炉温度低50~200℃;热解炉产生的热解气通入气化炉上部或与气化炉产生的煤气一起通入旋风分离器;旋风分离器捕集的固体颗粒,经返料器,送入热解炉密相区上方。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解气化联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半焦返料装置为气动控制阀。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解气化联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半焦返料装置为一套机械阀与L阀的组合装置。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解气化联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半焦返料装置为包括一连续运转的气动控制阀,和一套间歇运转的机械阀和L阀。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解气化联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风分离器排出的气体流经煤气-空气预热器,经预热的空气通入气化炉。
6.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解气化联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风分离器排出的气体流经煤气-空气预热器后,流经余热锅炉,产生蒸汽。
7.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解气化联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锅炉产生的蒸汽为高温过热蒸汽。
8.按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热解气化联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锅炉产生的蒸汽通入气化炉。
9.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解气化联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解炉产生的热解气通入气化炉上部或与气化炉产生的煤气一起通入旋风分离器,为热解气首先通过一气固分离装置后,再通入气化炉上部或与气化炉产生的煤气一起通入旋风分离器。
10.一种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解气化联合方法使用的热解气化联合装置,包括依次相连的热解炉(1)、半焦返料装置(2)、气化炉(3)、旋风分离器(4)、返料器(5),其中,热解炉(1)为低速床,气化炉(3)为循环流化床,半焦返料装置(2)连接热解炉(1)底部与气化炉(3)下部;其特征在于:
a)返料器(5)入口与旋风分离器(4)的固体出口相连,返料器(5)出口与热解炉(1)上部或中部相连;
b)热解炉(1)的热解气出口与气化炉(3)的侧壁上部相连,或与旋风分离器(4)的入口相连;
c)热解炉(1)上设有燃料加入口,或者返料器(5)的返料段上设有燃料加入口。
11.按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解气化联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解炉(1)的热解气出口与旋风分离器(4)的入口相连,为旋风分离器(4)设有一个入口,热解炉(1)的热解气出口和气化炉(3)的煤气出口均与该入口相连。
12.按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解气化联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解炉(1)的热解气出口与旋风分离器(4)的入口相连,为旋风分离器(4)设有两个入口,热解炉(1)的热解气出口和气化炉(3)的煤气出口分别与该两个入口相连。
13.按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解气化联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焦返料装置(2)为气动控制阀(21)。
14.按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解气化联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焦返料装置(2)为串联的机械阀(22)和L阀(23),机械阀(22)设置于热解炉(1)底部,L阀(23)设置于机械阀(22)下方;机械阀(22)与L阀(23)均连续运转。
15.按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解气化联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焦返料装置(2)包括气动控制阀(21)、机械阀(22)与L阀(23),其中,气动控制阀(21)和机械阀(22)均设置于热解炉(1)底部,L阀(23)设置于机械阀(22)下方,气动控制阀(21)连续运转,机械阀(22)与L阀(23)间歇运转。
16.按权利要求13、14或15所述的热解气化联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煤气-空气预热器(6),煤气-空气预热器(6)的煤气入口与旋风分离器(4)的气体出口相连,其热空气出口与气化炉(3)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309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