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41796.4 | 申请日: | 2010-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68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熊谷龙之助;平林德夫;太田智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牧田 |
主分类号: | B25F5/00 | 分类号: | B25F5/00;B25F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轶;李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工具,该电动工具具备:收纳马达的筒状的壳体主体部;从该壳体主体部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形成,表面被具有弹性的覆盖材料覆盖的握柄部;设置在该握柄部的突出端的电池组保持部;和与该电池组保持部连结的电池组。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与其相关的电动工具。
专利文献1涉及的电动工具,为了抑制设置在握柄部的电池组保持部和电池组之间的松动,使橡胶制的辊在可旋转的状态安装在上述电池组保持部的内侧。而且,在上述电池组保持部连结有电池组的状态下,上述辊与该电池组的外壁面抵接,按压其外壁面。
由此,能够抑制握柄部(电池组保持部)和电池组之间的松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18098号公报
在上述电动工具中,由于需要将橡胶制的辊在可旋转的状态下安装在电池组保持部的内侧,所以需要支承上述辊的轴、轴承等,部件个数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问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抑制电池组和握柄部之间的松动而无需增加部件个数。
上述课题通过各方面的发明而得以解决。
第一方面的发明,提供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具备:收纳马达的筒状的壳体主体部;从该壳体主体部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形成且表面被具有弹性的覆盖材料覆盖的握柄部;设置在该握柄部的突出端的电池组保持部;和与所述电池组保持部连结的电池组,在上述电池组设置有相对上述电池组保持部能够嵌合的嵌合部,通过在上述电池组保持部和上述嵌合部嵌合的状态下上述电池组相对该电池组保持部在一定方向上滑动的动作,而连结上述电池组和上述电池组保持部,在上述电池组保持部的侧壁形成有开口,上述覆盖材料的一部分从该开口进入上述电池组保持部的内侧,在上述电池组与上述电池组保持部连结的状态下,进入到上述电池组保持部的内侧的上述覆盖材料按压上述电池组的外壁面。
根据本发明,在电池组与握柄部的电池组保持部连结的状态下,具有弹性的覆盖材料按压电池组的外壁面。因此,通过上述覆盖材料的作用能够抑制电池组和握柄部之间的松动。
此外,由于采用在电池组保持部的侧壁形成开口并且使覆盖握柄部的表面的覆盖材料的一部分进入到电池组保持部的内侧的结构,所以不会增加部件个数。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覆盖材料构成为在电池组相对电池组保持部的滑动终止位置及该位置附近与上述电池组的外壁面接触。
即,由于在电池组的滑动途中覆盖材料不与上述电池组接触,所以不会由于该覆盖材料导致电池组的滑动阻力变大,不会使电池组的插拔性能恶化。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进入到电池组保持部内侧的覆盖材料设置有在该电池组保持部内开放的空间、或在上述电池组保持部内闭合的空间。
因此,覆盖材料易于进一步变形,能够有效地抑制电池组的松动。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电池组保持部内闭合的空间,在该电池组保持部的侧壁的开口的位置开放。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与电池组的外壁面抵接的覆盖材料的抵接面成为相对于电池组的滑动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因此,在电池组的滑动过程中覆盖材料在相对滑动方向大致呈直角的方向上变形,电池组的滑动阻力渐渐增加。即,由于覆盖材料不急剧变形,所以上述覆盖材料的耐久性提高。
根据本发明,能够不增加部件个数而抑制电池组和壳体之间的松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动工具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从下方看电动工具主体的平面图(图1的II-II向视图)。
图3是电动工具主体的一部分断裂截面图(从图2的III-III向视方向看的一部分断裂侧面)(A图)、A图的B部放大图(B图)。
图4是安装有电池组的状态的电动工具主体的一部分断裂侧视图。
图5是图4的V部放大图。
图6是表示电动工具主体的电池组保持部和电池组的嵌合状态的示意图(图1、图4的VI-VI向视示意图)。
图7是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8是变更例涉及的电动工具主体的局部侧视图(A图)、和A图的B-B向视图(B图)。
图9是变更例涉及的电动工具主体的局部侧视图(A图)、和A图的B-B向视图(B图)。
符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牧田,未经株式会社牧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17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