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电池盖体的泄压安全阀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40421.6 | 申请日: | 2010-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015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王青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青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2 | 分类号: | H01M2/12;H01M2/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 代理人: | 寿宁;张华辉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电池 安全阀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锂电池盖体的泄压安全阀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锂电池具有大的电容量、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放电平稳以及无记忆效应、储存寿命长等优点,所以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以及各种产业中,尤其是讲求轻薄短小的电子产品(如手机、PDA、笔记型电脑等),更适合采用锂电池作为电源。
然而,若在异常条件下进行充放电的操作,则在电池内会因电解液的快速蒸发或因副反应而产生大量的气体,使得电池内部压力升高,而产生爆炸或起火等意外,所以,目前锂电池于盖体会加工形成一泄压安全阀,以使得在气体大量产生时能够冲破该泄压安全阀,而达到泄压的目的。
请参看图4所示,现有的制造锂电池盖体(21)的泄压安全阀(22)的方法包括直接在该锂电池的盖体21冲设一环形凹槽221。然而,这种冲设的方式必须精准控制该环形凹槽(221)的底部(222)与该盖体底部(211)之间的厚度并使其达很薄的状态(0.02毫米(mm)至0.03mm),才能确保安全阀在15~25kg/cm2的压力范围内开阀,该厚度若太厚则无法开阀泄压,造成电池模组损坏,若冲设深度过深,则易损坏锂电池盖体,导致良率下降,或者在电池尚未异常使用之前就有爆开的疑虑。
本发明人有鉴于现有制造锂电池盖体的泄压安全阀的方法不易控制环形凹槽的底部与该盖体底部之间的厚度,而影响该泄压安全阀的正常使用,因此经过长期的研究以及重复的试验之后,终于发明出此锂电池盖体的泄压安全阀的制造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藉由退火的方式改变铝合金锂电池盖体机械性质使得安全阀能于不改开阀压力下亦能调整防爆沟冲压深度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锂电池盖体的泄压安全阀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在该锂电池盖体冲设一环形凹槽,且该锂电池盖体由铝合金所制成;加热该环形凹槽内部,使该环形凹槽内部的温度达200℃~500℃;冷却该环形凹槽,以在该锂电池盖体形成泄压安全阀。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锂电池盖体的泄压安全阀的制造方法,其中在该锂电池盖体冲压一环形凹槽包括令该环形凹槽的底部与该盖体的底部之间的厚度为0.05~0.07毫米。
前述的锂电池盖体的泄压安全阀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加热该环形凹槽内部是使该环形凹槽内部的温度达400℃。
前述的锂电池盖体的泄压安全阀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加热该环形凹槽内部是使该环形凹槽内部的温度达400℃。
前述的锂电池盖体的泄压安全阀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加热该环形凹槽内部以及冷却该环形凹槽的步骤是以退火处理进行。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锂电池盖体的泄压安全阀,其是由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制造方法所制成。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另外再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锂电池盖体的泄压安全阀,其包括一环形凹槽,该环形凹槽具有经退火处理的底部,且该环形凹槽的底部与该盖体的底部的间的厚度为0.05~0.07毫米。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另外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锂电池盖体,其包括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泄压安全阀。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另外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锂电池盖体,其包括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泄压安全阀。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锂电池盖体的泄压安全阀及其制造方法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发明由于铝合金藉由加热至特定温度会使得材料的强度与硬度降低,而能承受18~22kg/cm2的压力,使得大量气体在达到较现有集中的压力范围时才会使该泄压安全破裂,而达到在准确的压力下才进行释压的效果,而且本发明的环形凹槽与盖体的底部之间的厚度无须精准控制或达到非常薄的状态,故能避免先前技术所产生的缺点,而提升产品良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青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瑞青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04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制备4,5,9,10-四氢芘的方法
- 下一篇:低成本生产高质量钾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