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滩涂贝类苗种中间暂养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39230.8 | 申请日: | 2010-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848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郑岩;杨占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24200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滩涂 贝类 苗种 中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水养殖领域,是一种通过调控底质和水质环境来增加滩涂贝类苗种成活率的滩涂贝类苗种中间暂养方法,尤其适用于美洲帘蛤、毛蚶、文蛤、扇贝等滩涂贝类苗种的中间暂养。
背景技术
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有大量适宜进行增养殖的滩涂和浅海地区可供开发,目前在滩涂开发上主要以滩涂贝类大规模增养殖为主。滩涂贝类增养殖的产量占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82%左右,主要品种为杂色蛤、文蛤、毛蚶等,引进开发的品种有扇贝、美洲帘蛤等。为了满足规模化养殖对苗种的需求,水产科技工作者们攻克了多种贝类育苗的技术难关。然而苗种中间暂养环节一直以来没有较好的解决,传统的做法是在苗种壳高0.8~2毫米阶段在池塘中挂袋暂养,壳高2毫米后移到海区挂袋,这样可以使苗种较快的达到养殖放苗要求规格壳高1厘米左右,但是成活率较低,一般只有10~20%,好的能够达到30%。所以每年都需要大量的亲贝育苗,以庞大的基数来满足需要,无形中造成了成本的增高。
本发明立足于滩涂贝类的生态习性,结合公司现有技术,通过底播的方法,使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将成活率提高到了70~80%。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在池塘中底播滩涂贝类苗种进行中间暂养的方法,利用本方法可以使滩涂贝类苗种中间暂养成活率达到70~80%。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选择沙多泥少,含沙量在70%以上的池塘做暂养池。彻底清池后,池底旋耕5~10厘米。5月中下旬进自然海水,并用60目袖网过滤,防止鱼虾卵进入。6月初,底播壳高0.8~2.0毫米幼贝,放苗密度100~150万粒/亩。10~15天后结合潮汛补换水,每潮补换50%。平时水位保持在0.8~1.0米,高温季节提高水位至1.4~1.5米。调控水质,控制盐度25~30,pH值8.2~8.8,应用公司“单胞藻定向培育技术”控制透明度在30~50cm。越冬期间池水水位保持在1.5m以上,下雪天及时扫雪,应用公司“冰下生物增氧技术”控制池水溶氧不低于5mg/L。苗种长到壳高1cm左右时起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直接底播暂养,使苗种提前适应了底质环境,降低了成贝养殖时的死亡率,成活率提高到70~8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美洲帘蛤苗种中间暂养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选择沙多泥少,含沙量在70%以上的池塘做美洲帘蛤苗种中间暂养池,最好选择进排水方便,天然生物饵料丰富,水质无污染,远离进海河口的池塘,池塘大小以30~100亩为宜。进水前彻底清池后,池底旋耕5~10厘米。5月中下旬进自然海水,并用60目袖网过滤,防止鱼虾卵进入。6月初,底播壳高0.8~2.0毫米美洲帘蛤幼贝,投放密度100~150万粒/亩,苗种投放采用干法播苗,沿事先做好的标记均匀投放,苗种投放避开烈日、暴雨等恶劣天气。投放蛤苗10~15天后开始补换水,每潮补换50%左右,平时水位保持在0.8~1.0米,高温季节提高水位至1.4~1.5米。调控池水盐度25~30,pH值8.2~8.8,应用公司“单胞藻定向培育技术”控制透明度在30~50cm以内。越冬期间池水水位保持在1.5m以上,下雪天及时扫雪,应用公司“冰下生物增氧”技术控制池水溶氧不低于5mg/L。蛤苗长到1cm左右时起捕销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未经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92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冬季保持养殖池塘海水温度的方法
- 下一篇:有线电视终端设备遥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