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半夏的组培快繁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36812.0 | 申请日: | 2010-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35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陈集双;张立红;丁伟;田庆常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地址: | 31001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半夏 组培快繁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细胞工程技术领域,主要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水 半夏规模化组培快繁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半夏[Typhonium flagelliforme(Lodd.)Blume]是天南星科犁头尖属植物,其块茎为 一种重要的中药材。水半夏具有燥湿化瘦、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一般用于治疗咳 嗽痰多、疮痈疖肿、跌打损伤及外伤出血等症。水半夏原为广东、广西地区民间用药,虽 然近几十年才被记录《中国药典》,但由于其药用功效和半夏相近,现已被人们所熟知和 应用。20世纪60年代初期作为野生种引种栽培,许多地方将其作为半夏的代用品长期使 用。水半夏与三叶半夏相比,对温度、湿度的要求较低,不易倒苗和感染腐烂病,易栽培, 耐受性强,受到广大药农的认可。近年来,水半夏的药用价值不断被开发,国内外市场需 求成倍增加,供不应求。自然状态下,水半夏以无性繁殖(珠芽繁殖或块茎繁殖)为主, 有性繁殖(种子繁殖)少,且繁殖系数较低,约为1∶5;又由于环境污染、过度采挖、 野生栖息地遭到破坏等原因导致水半夏野生资源日益枯竭。这种现状下,就为人工栽培水 半夏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前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植物的无性繁殖方面,因占地小、不受地区和季节 限制、培养周期短、繁殖率高、利于工厂化生产和自动化控制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用组培方法繁育水半夏种苗已有较多报道,相关技术也较为成熟。至今,以水半夏 的根、茎、叶及未成熟种子,甚至以叶肉原生质体为外植体,采用液体、固体培养法和悬 浮培养法等,均已培育出了完整的再生植株。上述技术均通过建立愈伤组织体系形成再生 植株,一般来说诱导愈伤组织相对较难,时间较长(需要3个月左右)。
相关报道和研究也已证实组培水半夏和野生水半夏的质量上并没有本质区别,符合药 用需求,故可以利用组培苗为种,进行栽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半夏的组培快繁法,采用该方法可以快速获 得大量水半夏植株。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水半夏的组培快繁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1)、新鲜的水半夏块茎经消毒处理后,于无菌条件下切割成块,得块茎I;然后将块 茎I接种于分化培养基上;
2)、待块茎I上长出0.1~0.3cm高的芽头时,将块茎I分切成块茎II,所述每个块茎II上 带有1~2个芽头;然后将块茎II接种于丛生芽培养基上,促使芽头发育成丛生芽;
3)、待块茎II上的丛生芽长至3~4cm时,将块茎II转入生根培养基中培养;
4)、待整个水半夏植株高度为5~7cm,便可通过常规的室外炼苗获得可栽培的水半夏 植株。
上述步骤3)中,块茎II上的丛生芽长至3~4cm时,一般均会有部分叶片展开;步骤4) 的培养时间一般为20~25天。
作为本发明的水半夏的组培快繁法的改进:步骤1)块茎I在分化培养基上出芽的同 时将生长变大,得到带芽头且培养变大的块茎I;将上述带芽头且培养变大的块茎I再次分 切成新的块茎I,转入另一份分化培养基中培养;然后再进行步骤2)。
这是根据“芽生芽”现象,新的块茎I在切面上会更易和更快地生成新的芽头,从而 能获得更多的组培物。
作为本发明的水半夏的组培快繁法的进一步改进:
分化培养基为:MS+6-苄氨基嘌呤(6-BA)1.0~2.0mg/L+α-萘乙酸(α-NAA)0.2~ 0.5mg/L+蔗糖25~35g/L+琼脂7.0g/L,pH 5.6~5.8;
其制作方法具体如下:以1L的MS基本培养基作为基础,分别加入1.0~2.0mg的6- 苄氨基嘌呤、0.2~0.5mg的α-萘乙酸、25~35g的蔗糖和7g的琼脂,均匀混合,并利用 1mol/L的KOH或1mol/L的HCl调节pH为5.6~5.8。
丛生芽培养基为:MS+6-苄氨基嘌呤(6-BA)1.0~2.0mg/L+α-萘乙酸(α-NAA)0.1~ 0.3mg/L+蔗糖25~35g/L+琼脂7.0g/L,pH 5.6~5.8;
其制作方法具体如下:以1L的MS基本培养基作为基础,分别加入1.0~2.0mg的6-苄 氨基嘌呤、0.1~0.3mg的α-萘乙酸、25~35g的蔗糖和7g的琼脂,均匀混合,并利用1mol/L 的KOH或1mol/L的HCl调节pH为5.6~5.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68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