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卤素含量测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36751.8 | 申请日: | 2010-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94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发明(设计)人: | 雷有金;廖风;吴玉亮;霍红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贝特利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东莞市贝特利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G01N1/28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李玉平 |
地址: | 215550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常熟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卤素 含量 测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析测试领域,具体是指卤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无卤化要求的不断深入,对于产品中含氯、溴的测试的准确 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的检测方法均采用标准EN 14582:2007进行样 品处理,然后以离子色谱仪进行定量分析,标准中样品处理方法描述如下: 样品在密闭的系统内(一个含有高压氧气的量热弹)通过燃烧被氧化,含 氯、溴的化合物分别转化为氯化物,溴化物,然后被吸收溶液吸收和/或 溶解于吸收溶液中。
由于吸收液是Na2CO3/NaHCO3的混合吸收液,所以只能将可溶解的 氯、溴物溶解,而不能将不可溶解的氯、溴物溶解,因而,在下一步的离 子色谱仪进行定量分析测试中造成测试不准确。
鉴于测试标准EN 14582对“在初始样品中存在的或在燃烧步骤产生的 不可溶的卤化物、溴化物不能通过此方法完全测定。”的描述,一些检测 公司对此类物质的测定通过采用:先对样品进行有机溶剂萃取法进行萃取 处理,然后采用EN 14582的方法对清液部分进行样品测试,并以此测试 结果作为结论。但这些样品中可能含有不溶于该萃取有机溶剂的含卤素物 质,从而导致测试偏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测试方法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合理 的、快速、准确的氯、溴离子含量的测试方法。
本发明是对氧弹燃烧处理样品的阶段进行改进,在现有的吸收液中添 加碘离子,可使氯化银、溴化银沉淀转换为碘化银沉淀,从而使氯、溴离 子游离出来,便于后部离子色谱仪进行测试,增加检测的准确度。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具体步骤详细阐述如下:
样品处理:
1、称样:称取样品0.1~1g(精确至0.0001g)至氧弹样品杯中, 然后往杯中加入0.3~0.6ml常规助燃剂,但样品与助燃剂的总量 不得超过1.5g。
2、装点火丝和样品:打开氧弹盖子,把盛有样品的样品杯固定, 将一根合适长度的点火丝两端固定在电极柱上,并使其与样品接 触而不接触样品杯;
3、加吸收液:
a)吸收液的配制:吸收液中Na2CO3浓度为0.5~2.2mmol/l, NaHCO3浓度为0.5~2.5mmol/l,可溶性碘化物浓度为 10~50mmol/l,充分混合均匀,制成含碘化物吸收液。其中可 溶性碘化物包括碘化钠和碘化钾。优选的,吸收液中Na2CO3浓度为0.8~2.0mmol/l,NaHCO3浓度为0.8~2.2mmol/l,可溶 性碘化物浓度为20~40mmol/l,充分混合均匀,制成含碘化物 吸收液。
b)吸收液的添加:在氧弹杯内加入10~20ml含碘化物吸收液, 使氧弹杯内壁润湿,将氧弹杯盖上并拧紧;
4、充氧:把氧气导管接在氧弹杯盖上,缓慢充入氧气,从零开始间 隔地加大直至1~1.5MPa,停止3~5s,然后缓慢地排出氧弹内的 空气,重复三次后再充氧至氧气压力表显示为2.5~3.0MPa止, 停止3~5s,作为燃烧时的助燃气体;
5、点火:接上点火导线,闭合电路点燃样品,至氧弹内样品燃烧放 热后结束;
6、冷却和振荡:把氧弹放入冷水浴中,使水的高度处于氧弹身约2/3 处为宜。约15~20min,待氧弹冷却后将其放在振荡器上进行上 下振荡20~30min,使所测离子完全被吸收液吸收;
7、放气:取下氧弹,用放气阀缓慢放掉里面的氧气;
8、过滤和定容:将吸收液过滤转移至100mL的容量瓶中,用适量 的去离子水淋洗氧弹弹筒、样品杯和氧弹盖子3次以上,转移至 容量瓶中,再用去离子水定容;
样品测试:
1、标准曲线制作:从含1000mg/l的有证标准溶液中量取一定量的标 准溶液,逐渐稀释每一种标准元素溶液,将含有每种元素5μg、 10μg、20μg、30μg、40μg、50μg的稀释标准溶液移入100mL的 容量瓶中定容,制作校准曲线。将稀释后的标准溶液采用离子色 谱仪进行定量,测定目标元素的吸收强度峰面积读数,用校准曲 线法建立目标元素吸收强度与浓度关系的校准曲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贝特利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东莞市贝特利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市贝特利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东莞市贝特利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67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馈风力发电机转子
- 下一篇:电力安全远程监防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