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点位底板离层监测仪及其使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36078.8 | 申请日: | 2010-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27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谭云亮;赵同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5/02 | 分类号: | G01B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10 山东省青岛经***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点 底板 监测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矿监测仪器。
背景技术
目前,对矿山巷道或工作面围岩离层的监测主要是对巷道顶板进行监测,而且离层监测基点数比较少,一般为1-2个。如中国专利公开的顶板下沉离层指示仪(申请号98243841)、围岩离层监测仪(申请号200730013939)、围岩离层监测报警仪(申请号200420039443)、多方位围岩离层监测报警仪(申请号200620083761)和多方位双功能围岩离层监测报警仪(申请号200710013233)等。所有这些仪器的结构都大同小异,都是由锚头、拉绳、套管和测尺组成,使用时,锚头固定在岩孔底,测尺通过套管安装在孔口,顶板离层时测尺缩回岩孔里,从而测得离层量的大小。上述仪器的共同不足是,测点少,不能反映整个岩层内的细部离层情况,而且由于测尺下垂在孔外,适用于测顶板,不适用监测底板。
因为在煤矿开采中有时先采下层煤,当再采上一层煤时,煤层底板也要发生离层,为生产安全,需要对底板的离层情况进行监测,至今为止,还没有对煤层底板离层进行监测的监测仪。为此,发明人承担了国家973项目“煤炭深部开采中的动力灾害机理与防治基础研究”(编号:2010CB226805),本发明是该项目研究内容中的一部分成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能监测煤层底板离层的监测仪。
本发明同时提供这种监测仪的使用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监测仪主要由基点锚头、拉绳、基体套管和测尺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基体套管的顶部连接出多个水平方向的伸出管,每个伸出管上开有朝上的观察缝,伸出管内均安装有测尺,从观察缝能看到测尺读数,每个测尺都通过拉绳连接各自的锚头,每个拉绳用螺钉活动连接在测尺上,而且在钻孔内分别有不同的长度。
另外测尺刻度数范围是0~150mm,有15个大格,每个大格是10mm;每个大格又分5个小格,每个小格2mm。
本发明工作原理是,每个基点锚头按深浅不同的顺序固定在底板岩层的钻孔内,分别处于不同位置的测点,从下至上依次称为1#、2#、3#、4#......测点,当岩层内发生离层时,离层下方的岩石将带动固定住的基点锚头向下运动,并拉动测尺位移。此时,测尺上的读数可显示各个锚头不同的位移量,根据各个锚头位移量的不同,可以得知离层所发生的大体位置以及离层的大小;由最深部的测尺读数可以知道测量范围内底板总的离层量。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描述如下:
第一步:在需要监测的煤层顺槽中的底板上向下打钻孔,钻孔深度至设计深度;
第二步:把本发明的多点位底板离层监测仪安装在钻孔中;安装时,首先安装最深部的锚头,取拉绳最长的1#测点锚头放入钻孔内,用顶杆顶入钻孔底部(即1#测点的安装位置);记录顶杆的顶入长度(即安装深度);再依次将2#、3#、4#等测点锚头用顶杆顶入钻孔中,并记录下每个锚头测点的位置;将基体管头插入钻孔并固定在孔口上,将每个拉绳拉紧后,用螺钉固定在各自的测尺上,记录下所有测尺的初始读数(或调零位)和安装时间,安装完毕;
第三步:记录底板岩层位移变化数据;从安装离层监测仪开始至工作面回采前,每5天读数、记录一次;从工作面回采开始至距离监测点50m范围内时,每3天读数、记录一次;从距离工作面50m开始,每天读数、记录一次;上述记录数据精确到毫米;若发现数据变化较大时,应增加每天的记录次数;
第四步:根据上下相邻两个测点的位移变化判断底板岩层的离层情况,两个测点之间的离层情况判断如下:
①当相邻两个测点的位移相同时,说明两个测点之间没有发生离层;
②当相邻两个测点的位移不同,且下方测点的位移比上方测点的位移大时,说明两个测点之间有离层发生,差值即为产生的离层量;
③当相邻两个测点的位移不同,且下方测点的位移比上方测点的位移小时,说明一种可能是下方锚头没有固定好,还有一种可能是由于拉绳的长度太长,在一定的拉力长期作用下,表现出弹性松弛;
④若是存在已经发生位移的情况,测尺刻度读数突然回缩变为零,说明这个测点的拉绳断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607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印模具
- 下一篇:太阳能真空空气集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