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化瘀温经疏通输卵管的药物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33134.2 | 申请日: | 2010-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82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王忠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忠民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2 | 分类号: | A61K36/9062;A61K9/00;A61K9/48;A61K9/20;A61K9/16;A61P15/00;A61P15/08;A61P35/00;A61P3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008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化瘀 疏通 输卵管 药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瘀温经疏通输卵管的药物,特别是涉及一种以植物中药且全部为药食两用的中药为原料制成的、具有标本兼治功能的输卵管梗阻、输卵管积水、输卵管通而不畅、血瘀痛经、卵巢囊肿药物。
背景技术
女性输卵管梗阻为最常见的不孕病因之一,文献报道占女性不孕症的1/3以上。该症常常是与其慢性感染、反复流产等因素有关,局部组织水肿、增生,致使输卵管通畅、蠕动功能受限,直接影响精卵结合于与受精卵返回宫腔,最终发生女性不孕。这种病理改变,往往与祖国医学中的血瘀气滞有关。
在一般情况下,现代医学对输卵管梗阻、积水往往运用抗生素等治疗。但对于已经成为慢性感染的输卵管等器官,并非一定有病原微生物检出,而输卵管组织粘连、水肿等是其突出的特征。在这种情况用抗生素治疗难以使粘连的组织松解,难以使梗阻的输卵管畅通,也难以使水肿、淤血、粘连的组织得到缓解乃至康复。
即使在外力(如输卵管通水)作用下使粘连的组织松解,但这种外力是有限度的,无法长期运用。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活络、健脾利水、益气除滞的中药,则可以有效促进病变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纤毛组织的修复,进而实现输卵管疏通、淤血组织破解的效果。
在目前使用的一些活血化瘀中成药中,缺乏温经散寒、除滞通络、标本兼治的药物。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一些慢性感染包括一些感染后导致的淤血现象,并非符合“炎症必须清热解毒”一般规律,相反,一些慢性炎症特别是一些经久不愈的慢性炎症,常常具有阴证、寒证的特征。
临床实践表明,输卵管炎症变化为组织粘连、管腔积水、局部梗阻等状况,符合中医阴证、寒证的特点,因此,用具有振奋阳气、温通经络、化瘀行滞药物巧妙处方,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可行的。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针对慢性炎症的阴寒特征而处方的中药处方鲜见,特别是针对妇科感染疾病形成的组织淤血、组织粘连、组织水肿等引发的包块的中成药,文献资料检索尚未发现。为此,根据这一特征发明一种温通经络、化瘀行滞、消除慢性炎症的中成药,非常有利于临床,也是临床开发新品种药物的基本原则。
如何快速疏通输卵管,目前是医学上的一个棘手的课题。令人不安的是,近年来输卵管疾患发病率已成大幅上升趋势。利用安全、有效的中成药治疗输卵管梗阻、输卵管积水、卵巢囊肿等,对减少患者创伤、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都是十分有益的,也是发明者多年中医药研究的目标。
运用中医阴寒理论组方,治疗妇科慢性炎症引发的淤血疾病,纵观中西药市场,该类药物尚属空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振奋阳气、温通经络、化瘀行滞的中成药,治疗妇科慢性感染性疾病,尤其是针对输卵管梗阻或积水、卵巢囊肿、血瘀型痛经等疾病,疗效可靠、见效迅速、标本兼治,为临床提供一种新型、安全、高效的治疗药物。
本发明以传统的辨证施治为准则,振奋阳气消除炎症,温通经络松解粘连、化瘀行滞疏通梗阻,用药主次分明,配方恰如其分,辨证与辨病结合,中医与西医合参,所用药物均经现代医学有关药理实验证明其促进组织血瘀循环、增强吞噬细胞吞噬的显效性与可靠性,证明其化瘀、通络、消肿、消炎的显效性与可靠性,而目每味药物均提示没有毒副作用。
本发明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化瘀温经疏通输卵管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是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药用常规制备方法制成:桃仁10-30份、红花10-30份、肉桂10-30份、香橼12-30份、佛手10-25份、陈皮10-25份、高良姜10-25份、甘草10-20份、白芷10-25份、茯苓10-30份、鱼腥草10-30份。
上述原料药及用量配方,是发明人20多年临床试验才得出的,在上述用量范围内均具有显著的疗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忠民,未经王忠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31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