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水原位除砷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32645.2 | 申请日: | 2010-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05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李义连;邓天天;陈银松;梁艳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C02F1/58 | 分类号: | C02F1/58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水 原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含有砷的地下水的原位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水原位除砷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环境化学污染物中,砷是当前环境中使人致癌的最普遍、危害性最严重的污染物之一。在地下水中砷存在三价(As(III))与五价(As(V))二种形态,其中As(III)三价砷毒性较大,易在体内蓄积,主要经胃肠道缓慢排泄;而五价砷则相对毒性较低,蓄积倾向低,主要经肾脏较快排泄。由于砷在人体内蓄积,引发的疾病很难治愈。所以,饮用高砷地下水的长期效应十分可怕,可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且不可逆转的损害。
目前,砷中毒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正威胁着至少22个国家和地区5000万人口的健康。地下水中砷的去除研究是世界性热门活题,也是前缘性研究课题,至今全世界许多科学家尚在探索之中,具有广泛的世界性需求。
抽出处理技术(Pump-Treat)是最早出现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也是地下水异位修复的代表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至今,国外有关地下水污染治理工程多以抽出处理技术为主。据美国环保署统计,在1982年到2002年间,抽出处理技术的历年累积使用比例高达68%,远远超过其它修复技术。但该技术存在操作复杂、运行难度大和维护费用昂贵,致使当今受高砷水威胁的人群依然众多。主要的处理技术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方法。后二种方法中,包括反渗透、生物吸附与吸收等,在处理效率与成本上,这二种方法具有非常有限的应用范围与前景。而化学方法则是研究的主要方向。
近年来,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技术的兴起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异位修复法相比,原位修复不但修复费用相对节省,而且还最大程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暴露和对土地环境的扰动,是一种极有发展前景的地下水修复技术。较常用的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有:渗透性反应屏障技术(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s,简称PRB,对有机与无机污染物均有效)、地下水曝气(Air Sparging,简称AS,主要处理有机污染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技术(Bioremediation,主要针对可生化降解的污染物)等。尽管原位修复是一种热门技术,但对于原位处理高砷地下水的研究非常少,应用工程则更少。例如,有研究使用零价铁构建PRB除砷,但类似于吸附交换法,同样的沉淀与饱和吸附问题致使其无法长期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水原位除砷的方法,该方法具有成本低、处理后地下水中砷含量明显降低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下水原位除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1)在地下水中含有砷的地表区域设置抽水井,在抽水井的周围布置注液和注气井,将曝气装置的曝气头设置在注液和注气井内的底部;
2)先把抽水井以及注液和注气井中的井水全部抽完,再向注液和注气井中注入氯化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的投入量为:注水后的注液和注气井内的氯化亚铁的浓度为10mg/L[氯化亚铁溶液的投入量为:按注液和注气井内全部注满水的体积∶氯化亚铁的重量=100L∶1g;可采用:氯化亚铁与水配成氯化亚铁溶液,然后将氯化亚铁溶液投入注液和注气井中;也可直接向注液和注气井中投入氯化亚铁];
然后向注液和注气井中注水(水可以是当地的含砷的地下水,也可为不含砷的水),注水至水面与地面持平(即注液和注气井内全部注满水);向注液和注气井中注水完成后,抽水井开始抽水;
3)当检测到抽水井中的地下水的铁离子含量增高至10mg/L后,通过曝气装置向注液和注气井内的地下水中注入空气,注入空气的时间为15分钟;每隔4小时,检测注液和注气井中的铁离子含量,当发现铁离子含量降低至≤2mg/L时,向注液和注气井中补充氯化亚铁溶液,补充氯化亚铁溶液的量为:注液和注气井中的铁离子含量增高至10mg/L;每隔4小时向注液和注气井注入空气,每次注入空气的时间为15分钟,并且保证注入氯化亚铁溶液与注入空气是间隔进行;
4)当抽水井抽取上来的地下水中砷离子含量稳定在≤10μg/L时,且氯离子含量不超标时(≤150mg/L时),停止注入氯化亚铁溶液和注入空气。
所述的地下水中砷的含量>50μg/L。
所述的注液和注气井为3-6个,每个注液和注气井分别与抽水井相距350cm-1000cm(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3个注液和注气井,相邻的注液和注气井之间的距离为610cm,注液和注气井与抽水井之间的距离为350cm)。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单个饮用抽水井局部范围内的原位除砷;也可以用于整个含水层范围内的原位除砷;或者整个高砷含水盆地范围内的原位除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26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