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压带隙基准及其启动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32627.4 | 申请日: | 2010-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007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肖国庆;李茂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沙丘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F3/30 | 分类号: | G05F3/3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31121 | 代理人: | 沈原 |
地址: | 201108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基准 及其 启动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成电路设计领域中的带隙基准电路,特别是一种高压带隙基准及其启动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带隙基准电路几乎是所有芯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现有的带隙基准电路其电源电压根据工艺的不同一般最高不可超过MOS管的栅源或源漏击穿电压。高压芯片的电源电压可高达几百伏甚至更高。这就需要采用高压工艺设计芯片。目前根据采用的高压工艺的不同,在如此高的电压下设计的带隙基准电路也有两种情况。
其一,有的高压工艺采用厚栅,其MOS管栅源和漏源击穿电压可以很高,从而可以轻易设计出工作于很高电源电压的带隙基准电路。此时,高压带隙基准设计除了采用的工艺与低压带隙基准不同外,其它设计要求与低压没什么大的区别。
其二,然而有的高压工艺没有采用厚栅,其MOS管栅源击穿电压只有几伏(一般不超过五伏),而其漏源,漏体和漏栅之间可以承受的电压可以高达几百伏甚至更高。此工艺下,由于受栅源击穿电压的限制,带隙基准电路的电源电压一般只有几伏,此时一般采用图1所示的带隙基准电路结构。其中,高压电源电压先经过电压调整器输出一低压电源,再由此低压电源给带隙基准电路供电。由于输出的低压电源不会超过MOS管的栅源击穿电压,故带隙基准可以按照低压带隙基准设计。此种情况的优点是带隙基准电路设计相对简单,但它需要电压调整器,常常消耗额外的功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高压带隙基准及其启动电路。该电路中所用的MOS管不采用厚栅,其栅源击穿电压只有几伏(不超过五伏),而其漏源,漏体和漏栅之间可以承受的电压可以高达几百伏甚至更高。
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解决了其技术问题:一种高压带隙基准及其启动电路,包括一个启动电路以及一个与其连接的带隙基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带隙基准电路中:
第一MOS管、第三MOS管、第七MOS管、第九MOS管以及第一三极管依次串联连接在电源两极;第二MOS管、第四MOS管、第八MOS管、第十MOS管、第一电阻以及第二三极管依次串联连接在电源两极;第五MOS管、第六MOS管、第二电阻以及第三三极管依次串联连接在电源两极;其中,第一MOS管的栅极与漏极相连接,并与第二MOS管、第五MOS管的栅相连接,形成电流镜;第三MOS管的栅极与漏极相连接,并与第四MOS管、第六MOS管的栅相连接,形成电流镜;第八MOS管的栅极与漏极相连接,并与第七MOS管的栅相连接,形成电流镜;第十MOS管的栅极与漏极相连接,并与第九MOS管的栅相连接,形成电流镜;
所述的启动电路中:第三电阻、第十一MOS管、第十二MOS管依次串联连接在电源两极;第十一MOS管的栅极与漏极相连接,第十二MOS管的栅极连接到带隙基准电路的输出点(Vref);第十三MOS管的漏极连到电源一端,栅极连到第三电阻与第十一MOS管漏极的公共端,第四电阻的一端与第十三MOS管源极相连接,另一端连接到第四MOS管漏极与第八MOS管漏极的公共端。
所述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六MOS管、第七MOS管、第八MOS管、第十二MOS管、第十三MOS管为高压MOS管。
所述的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五MOS管、第九MOS管、第十MOS管、第十一MOS管为低压MOS管。
本发明中的带隙基准可直接工作在很宽电的电压范围内,其最高工作电压由工艺中MOS管的最大漏源击穿电压决定,其最低工作电源电压可达5V左右。比如:当采用最高漏源耐压为X伏的高压工艺时,带隙基准工作的电压范围约为:5V~XV。在此电压范围内整个电路能正常工作且MOS管不被击穿。带隙基准的启动电路也能够在启动过程中和启动以后正常工作。在整个高压工作范围内,所有MOS管的栅源、漏源、漏体和漏源电压都不会超过所允许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带隙基准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高压带隙基准及其启动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序号分别表示为:
M1-第一MOS管; M2-第二MOS管;
M3-第三MOS管; M4-第四MOS管;
M5-第五MOS管; M6-第六MOS管;
M7-第七MOS管; M8-第八MOS管;
M9-第九MOS管; M10-第十MOS管;
M11-第十一MOS管; M12-第十二MOS管;
M13-第十三MOS管; Q1-第一三极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沙丘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沙丘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26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直接-附接的/网络-附接的存储设备
- 下一篇:一种市政通沟污泥淘洗分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