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淹没型漩流竖井泄洪洞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32437.2 | 申请日: | 2010-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28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民;刘善均;张宗亮;李云;杨宜文;许唯临;王韦;戈莉琼;曲景学;邓军;任成瑶;李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8/06 | 分类号: | E02B8/06 |
代理公司: | 成都科海专利事务有限责任公司 51202 | 代理人: | 黄幼陵;马新民 |
地址: | 610207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淹没 漩流 竖井 泄洪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泄洪洞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水头、大流量、从无压流到有压流条件下使用的淹没型旋流竖井泄洪洞。
背景技术
将高水头、大流量的明渠中的无压流通过竖井引入淹没型泄洪洞,实质是水流从无压内流泄水设施(竖井)过渡到有压内流设施(泄洪洞),因而水流流态转变不稳定,泄洪洞内容易发生水跃等不利水力学现象,影响泄洪洞的安全运行。现有技术通过对竖井的结构改进(例如,将竖井设计为双涡室掺气型漩流竖井)、在竖井出口设置压坡虽然能稳定水流流态,改善泄洪洞的空化空蚀破坏,但仍然难以解决由于泄洪洞出口淹没所形成的洞内水跃对泄洪洞带来的安全威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淹没型漩流竖井泄洪洞,以改善水流从无压内流泄水设施(竖井)过渡到有压内流设施(泄洪洞)的流态,避免泄洪洞内出现水跃,提高泄洪洞运行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突破传统漩流消能的水力设计理念,在泄洪洞底部设置挡坎,在泄洪洞顶部设置排气孔和中部压坡。上述三种结构的结合,可改善水流从无压内流泄水设施(竖井)过渡到有压内流设施(泄洪洞)的流态并形成良好的排气条件。
本发明所述淹没型漩流竖井泄洪洞,包括“城门洞”形泄洪洞和在泄洪洞封闭端设置的与泄洪洞相通的双涡室掺气型漩流竖井,泄洪洞内设置有挡坎和中部压坡、泄洪洞顶部开设有排气孔;所述双涡室掺气型漩流竖井位于泄洪洞的顶部,其中心线垂直于泄洪洞的中心线,所述挡坎设置在泄洪洞的底板上,其宽度与泄洪洞的底板的宽度相同,其起始端与双涡室掺气型漩流竖井中心线之间的距离L2=5H7~10H7,所述排气孔位于挡坎和中部压坡之间,排气孔中心线与双涡室掺气型漩流竖井中心线之间的距离L3=7H7~15H7,所述中部压坡设置在泄洪洞的顶部,中部压坡起始端与双涡室掺气型漩流竖井中心线之间的距离L4=8H7~15H7,上述各式中,H7为“城门洞”形泄洪洞的直墙高度。
上述淹没型漩流竖井泄洪洞,其挡坎的长度L7=3m~7m,挡坎的高度H9=0.1H7~0.3H7,所述H7为“城门洞”形泄洪洞的直墙高度。
上述淹没型漩流竖井泄洪洞,其排气孔的横截面面积=Q/V,式中,Q为所排气体的流量(一般取泄洪洞泄量的20%~40%),V为所排气体的流速,V<60m/s(见水工隧洞设计规范DL/T 5195-2004)。
上述淹没型漩流竖井泄洪洞,其压坡的长度L8=0.1H7~0.7H7,压坡的高度H10=0.9H8~1.1H8,所述H7为“城门洞”形泄洪洞的直墙高度,所述H8为“城门洞”形泄洪洞的顶拱高度。
上述淹没型漩流竖井泄洪洞,其双涡室掺气型漩流竖井的结构包括上涡室、上涡室收缩段、下涡室、下涡室收缩段、通气管和涡井段,上涡室收缩段接下涡室,下涡室收缩段接涡井段,通气管的一端与大气相通,通气管的另一端接下涡室顶部,使空气从下涡室顶部进入竖井。
通过实验,本发明所述双涡室掺气型漩流竖井优选以下结构参数:
1、上涡室直径D1根据进入竖井的水流流量确定,下涡室直径D2≥上涡室直径D1。
2、上涡室的长度H2=2.0D1~4.0D1,上涡室收缩段的长度H3与上涡室的长度H2之比为1∶5~1∶1,上涡室收缩段的坡度i3为1∶3~1∶10,所述D1为上涡室的直径。
3、下涡室的长度H4=0.4D2~1.0D2,下涡室收缩段的长度H5与下涡室的长度H4之比为2∶1~4∶1,下涡室收缩段的坡度i4为1∶10~1∶15,所述D2为下涡室的直径。
4、引渠进水段I坡度i 1=1∶10~1∶30,引渠进水段II坡度i2=1∶5~1∶15,使水流平稳进入漩流竖井,避免产生水跃。
为了提高泄洪洞内的压力,改善洞内空化特性,避免空蚀现象的产生,同时,避免水体中的气泡聚集形成气囊,因此,泄洪洞出口设置有出口压坡。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原有技术——双涡室掺气型漩流竖井,只适用于泄洪洞出口为自由出流的情况。本发明解决了泄洪洞出口为淹没出口的旋流竖井面临的技术难题。通过在泄洪洞内设置挡坎和中部压坡、在泄洪洞顶部开设排气孔等技术措施,当水流从双涡室掺气型漩流竖井进入泄洪洞后,在挡坎和中部压坡的共同作用下,既增强了水流掺混和消能作用,又促使气泡迅速上浮并经排气孔排出,这样既能消除竖井壁面的空化空蚀破坏,又能避免水跃等不利水力学现象的产生,从而实现水流平稳、安全衔接,以保证泄洪洞的安全运行。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24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WiFi光纤无线电中央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油水分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