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AM/DMDAAC/环糊精聚合物降滤失剂及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31860.0 | 申请日: | 2010-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80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发明(设计)人: | 邹长军;王猛;雷英;田强;张菊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8/035 | 分类号: | C09K8/035;C08F220/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am dmdaac 环糊精 聚合物 降滤失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石油天然气行业钻井液中使用的AM/DMDAAC/ 烯丙基环糊精聚合物降滤失剂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油气井钻井过程中的油层伤害问题是石油工业上的一个重要问 题。为了克服钻井过程中油层伤害问题,石油工业在钻井过程中采用 各种降滤失剂(严思明,廖丽,龙学莉.淀粉接枝共聚物抗温降滤失 剂SALS室内研究,油田化学,2009,26(2)118-120)。但是,当钻 井液在井底高温条件下,导致降滤失剂性能减弱。本发明提供了可在 高温条件下使用的钻井液降滤失剂,解决井底高温条件失水大幅度增 加,造成钻井液粘度增加或固化,导致井壁不稳定等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油气井井底高温条件失水大幅度增加, 导致井壁不稳定,特提供一种AM/DMDAAC/烯丙基环糊精聚合物降滤失 剂及制备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AM/DMDAAC/烯丙 基环糊精聚合物降滤失剂,由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 铵(DMDAAC)和烯丙基环糊精三种单体聚合而得,其结构式如下:
其中X的摩尔百分比为0.8%、Y的摩尔百分比为15-30%,符 号表示环糊精结构单元。
从红外分析谱图上可以看出:3423.06cm-1是酰胺基(-CONH2)中 N-H键的伸缩振动峰,3423.06cm-1是烯丙基环糊精分子中羟基的O-H 伸缩振动吸收峰,1170.00cm-1是烯丙基环糊精中C-0-C的伸缩振动 峰,965.00cm-1处为季铵基(-(CH2)N(CH3)2Cl)的伸缩振动吸收峰。扫描 电镜图谱分析,该聚合物的表面呈典型的高分子凝胶网络结构,这是 由于烯丙基环糊精上多个羟基被取代,同时与其他单体发生共聚反 应,从而形成网络结构,还有可能发生分子间或分子内缔合,凝胶之 间相互交联,从而形成包含烯丙基环糊精空腔的立体网状结构。这种 结构有利于聚合物在钻井液中成膜,从而提高钻井液抗温性和减少降 滤失。
AM/DMDAAC/烯丙基环糊精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 骤:
先在50mL浓度为0.01g/mL烯丙基环糊精水溶液中,加入浓度为 0.5g/mL的丙烯酰胺(AM)5.2-7.4mL和浓度为0.5g/mL的二甲基二 烯丙基氯化铵(DMDAAC)2.6-5.2mL,AM、DMDAAC与烯丙基环糊精三者 摩尔比依次为69.2-84.2∶30-15∶0.8;然后再依次加入浓度为0.5g/mL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螯合剂1mL、浓度为0.5g/mL的过硫酸钾 氧化剂1mL和浓度为1.0g/mL亚硫酸氢钠还原剂0.5mL;混和均匀后 充氮气20-40min除氧,再在30-50℃下反应6-8h,得AM/DMDAAC/ 烯丙基环糊精聚合物降滤失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AM/DMDAAC/烯丙基 环糊精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制备方法简便可行,反应条件温和;该方法 制备的聚合物能够与钻井液中的表面活性剂等物质有机结合,形成超 分子包合物膜,在250℃温度下老化24h后室温评价均能显示优异的 降滤失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AM/DMDAAC/烯丙基环糊精聚合物红外分析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例1 AM/DMDAAC/烯丙基环糊精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制备方法
将配制好的浓度为0.01g/mL烯丙基环糊精水溶液50mL加入到 150mL烧杯中,再加入浓度为0.5g/mL丙烯酰胺(AM)水溶液7mL、 浓度为0.5g/mL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水溶液3mL。然后 再依次加入浓度为0.5g/m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螯合剂1mL、 浓度为0.5g/mL的过硫酸钾氧化剂1mL和浓度为1.0g/mL亚硫酸氢钠 还原剂0.5mL。在磁力搅拌器上充分搅拌混和均匀后充氮气40min除 氧,45℃下反应7h,得透明的胶状AM/DMDAAC/烯丙基环糊精聚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18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