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贵金属无缝管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31821.0 | 申请日: | 2010-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74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陈海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海东 |
主分类号: | C22C5/02 | 分类号: | C22C5/02;C22F1/14;B21C3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64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贵金属 无缝 及其 制造 方法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种贵金属无缝管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铸锭、锻造、高频焊接等工艺来制备合金无缝管,但制成无缝 管往往出现漏焊、穿孔、卷片对接不齐等缺陷,使得成品表面不光滑,精密度不高;并且, 制造过程中需要精确地控制焊接时热量的输出,任何大的功率波动,都有可能造成焊接夹渣 和气孔的产生,且,传统的制造工艺对操作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要求较高,稍有人为方面的 失误,就会产生废品,制造工序繁琐,且成品率不高,成品精密度不高,造成制造成本也相 对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贵金属无缝管,由若干种金属元素组成,所述金属元素包括Au、Ag及 Cu,其中,各组份的含量分别为:Au:70%-80%;Ag:4%-16%;Cu:9.8%-21%。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贵金属无缝管的制造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无氧条件下,将金属混合物置入熔炉中,通过中频加热电源对熔炉中的金属 混合物进行加热:
步骤2)将经加热后的金属混合物引入管模具中,通过冷却器进行冷却,即时定型为无 缝管预成品;
步骤3)将冷却后的无缝管预成品由管模具中引出;
步骤4)将无缝管预成品通过高压拉伸变型,即成型不同规格的贵金属无缝管成品。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贵金属无缝管的制造设备,包括:
加热系统,用于加热溶化贵金属混合物;
冷却系统,用于对管模具中的贵金属混合物进行冷却处理,成型无缝管预成品;
连动系统,用于将冷却后的无缝管预成品牵引出来;
成型系统,用于将无缝管预成品拉伸成不同规格的贵金属无缝管。
本发明的贵金属无缝管的制造方法相对于传统的高频焊接管工艺而言,其制造方法操作 简单,程序少,成品率高、不出废品、不留余料,无需进行焊接,无须精确控制加热源的输 入热量,完全可以排除漏焊、穿孔、卷片对接不齐等缺陷,提高了无缝管的品质、降低了制 造成本,可广泛适用于首饰行业、空心配件产品等精密产品的制造。而且,本发明的贵金属 无缝管的成品相对于传统的高频焊接管而言,其具有稳定性高、理化性能良好、无焊点、可 根据需要自由成型各种规格的成品,可塑性强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一种贵金属无缝管,由若干种金属元素通过高温高压条件下混熔,再经过冷却降 温、牵拉等工序成型不同规格尺寸的无缝管。所述金属元素可为各种贵金属元素,其组分和 配比可根据对成品硬度、色泽等理化性质的要求而定。在本发明中,所述金属元素包括Au、 Ag及Cu,其中,各组份的含量分别为:Au:70%-80%;Ag:4%-16%;Cu:9.8%-21%。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所述贵金属无缝管的铜元素的比例偏高,则色泽偏红,称为红 管,其中组分和配比为:Au:75%;Ag:4%;Cu:21%。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二中,所述贵金属无缝管的金元素的比例偏高,则色泽偏黄,称为黄 管,其中组分和配比为:Au:75%;Ag:11.2%;Cu:13.8%。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三中,所述贵金属无缝管的银元素的比例偏高,则色泽偏白,称为白 管,其中组分和配比为:Au:75%;Ag:15.2%;Cu:9.8%。
本发明还公开了用于制备所述贵金属无缝管的设备,具体包括如下:
加热系统,用于加热溶化贵金属混合物;
冷却系统,用于对管模具中的贵金属混合物进行冷却处理,成型无缝管预成品;
连动系统,用于将冷却后的无缝管预成品牵引出来;
成型系统,用于将无缝管预成品拉伸成不同规格的贵金属无缝管。
其中,所述加热系统包括相互电连接的加热电源和熔炉,所述熔炉用于容置所述贵金属 混合物,所述加热电源用于产生电阻热,对熔炉中的贵金属混合物进行加热,使之熔融。在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电源为中频加热电源;所述熔炉为高纯石墨钳锅。
所述冷却系统包括管模具和冷却器。其中,所述管模具用于容纳经由熔炉流出的熔融金 属混合物;冷却器用于对管模具中的金属混合物进行冷却处理,使之在管模具中冷却成型, 成型无缝管预成品,所述冷却器可为水冷冷却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海东,未经陈海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18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二氧化氯的洗发液
- 下一篇:金属氮杂环卡宾配合物的电化学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