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固定床生物质气化无水污染机组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30574.2 | 申请日: | 2010-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56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善华;邓连友;刘声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善华 |
主分类号: | C10J3/20 | 分类号: | C10J3/20;C10J3/30;C10J3/84;C10J3/7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71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床 生物 气化 无水 污染 机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质气化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固定床生物质气化无水 污染机组。
背景技术
当今世界,人们对地球潜在的石化、天然气、煤炭等固定资源的有限性 认识越来越来深刻,为了对自身生存条件和子孙后代负责,在开发利用太阳 能、风能、浪潮能、核能等能源的同时,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生物质 气化集中供气、生物质气化发电、生物质气化烤烟、生物质气化单体炉炊事 取暖、生物质气化蒸汽锅炉技术如雨后春笋进入千家万户,流化床、固定床 气化装置各展风采,采用流化床或固定床气化形式生成热煤气用于工业化直 燃用能,然而,民用生物质燃气、发电用生物质燃气、烤烟用生物质燃气都 必须使用冷煤气,而生产冷煤气的过程全世界至今全部使用冷水直接喷淋燃 气降温,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水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二次水污染的固定床生物质气化无水污染机 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固定床生物质气化无水污染机组,包括上料机,其特征是:上料机 下方设有料斗,上料机的投料口下方设有边吸式气化炉,边吸式气化炉的内 膛里面安装有拨料器、金属网补气桶,边吸式气化炉下端安装有出灰机,出 灰机处安装有排灰机,边吸式气化炉下部开有灰渣观察孔,边吸式气化炉的 燃气出口处连接有除尘器,除尘器内设有金属滤网,除尘器下端设有除尘器 排污阀,除尘器的出气口处连接有制冷器,制冷器其中包括有制冷器出水管 和制冷器进水管,制冷器内安装有多根针形管,针形管的出水口与制冷器出 水管相连通,针形管的进水口与制冷器进水管相连通,制冷器进水管连通有 高压水泵,高压水泵连通有软化水箱,软化水箱一侧连通有潜水泵,制冷器 的燃气出口处连接有气水分离器,气水分离器内安装有粗滤布袋,气水分离 器下部连通有气水分离器排污阀,气水分离器的燃气出口处连接有净化器, 净化器内安装有细滤布袋,净化器下部连通有净化器排污阀,净化器的燃气 出口处连接有引风机进气阀,引风机进气阀的出口处连接有引风机,引风机 进气阀与引风机之间的水平连接管上连通有竖向连接管,竖向连接管上安装 有反吹扫进气阀,引风机进气阀的进气管与引风机的出气管相连接,引风机 进气阀的进气管与引风机的出气管之间的连接管上安装有调节阀,引风机另 一侧连通有电捕捉焦油器进气阀,引风机与电捕捉焦油器进气阀之间的水平 连接管上连通有竖向连接管,竖向连接管上安装有排空阀,电捕捉焦油器进 气阀另一侧连通有电捕捉焦油器,电捕捉焦油器下部连通有电捕捉焦油器排 污阀,电捕捉焦油器的出气口处连通有水封器,水封器的顶部开有出气管, 水封器下部连通有水封器排污阀;本固定床生物质气化无水污染机组还包括 电控柜,电控柜的各个控制开关通过电线与上料机、拨料器、引风机、出灰 机、排灰机、电捕捉焦油器、潜水泵、高压水泵相连接。
本发明针对燃料冷煤气制作的特点,采用针形管制冷器为燃气间接降温, 克服了其他类型固定床气化机组直接用冷水喷燃气的功能缺陷,是具有冷煤 气生产无二次水污染的设备,投料、制气、除焦油、出灰一体化,各装置组 合简单、安全可靠、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
1、料斗;2、上料机;3、拨料器;4、除尘器;5、金属滤网;6、制冷 器;7、针形管;8、气水分离器;9、粗滤布袋;10、细滤布袋;11、净化器; 12、引风机进气阀;13、反吹扫进气阀;14、引风机;15、排空阀;16、电 捕捉焦油器;17、出气管;18、水封器排污阀;19、水封器;20、电捕捉焦 油器排污阀;21、电捕捉焦油器进气阀;22、调节阀;23、净化器排污阀; 24、气水分离器排污阀;25、制冷器出水管;26、制冷器进水管;27、软化 水箱;28、高压水泵;29、潜水泵;30、除尘器排污阀;31、电控柜;32、 边吸式气化炉;33、金属网补气桶;34、排灰机;35、灰渣观察孔;36、出 灰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善华,未经刘善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05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的miRNA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 下一篇:溶菌酶活力的测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