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煤锅炉SNCR和SCR联合脱硝的实现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30558.3 | 申请日: | 2010-03-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37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 发明(设计)人: | 周俊虎;杨卫娟;刘建忠;王智化;周志军;黄镇宇;程军;岑可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浙江百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3/56 |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 地址: | 310027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燃煤 锅炉 sncr scr 联合 实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煤锅炉排放污染物控制技术,特别是一种燃煤锅炉SNCR和SCR联合高效 脱硝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氮氧化物(包括NO、NO2和N2O,简称NOx,)是一种能造成大气环境严重污染的气 体,被认为是大气污染及酸雨的主要来源之一。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氮氧化物在所有氮氧化 物排放中占有很大比例。我国能源构成最大特点是以煤炭为主,占了70%以上,这将产生大 量的NOx排放。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对NOx排放源尤其是电站锅炉应用NOx减排技 术,以控制NOx排放总量。现有的氮氧化物减排技术主要分为燃烧中NOx减排技术和烟气 NO还原技术两类。燃烧中NOx减排技术可以运行成本几乎为零,且能够和烟气NO还原技 术结合在一起联合脱硝。烟气NO还原技术主要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和选择性非催 化还原法(SNCR)。SCR技术虽然脱硝效率高,可使NO变为N2的转化率达到95%以上, 但其缺点是占地大、系统复杂、初投资大、运行成本过高。SNCR技术相对于SCR技术,具 有初投资低、运行成本小、停工安装期短,适用范围广、占地面积小等优点,但它最大的缺 陷是脱硝率低于SCR技术,在电站锅炉上仅有30%~50%的NOx脱除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燃煤锅炉SNCR和SCR联合脱硝的实现方法,通 过更合理利用锅炉及尾部烟道空间,在不另增加SCR还原剂喷射装置及系统的前提下,利用 尿素或氨作为SNCR和SCR还原剂,实现NO高效还原以降低烟囱NOx排放。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提供的燃煤锅炉SNCR和SCR联合脱硝的实现方法,包 括下述步骤:
(1)在烟气温度范围为600~950℃的燃煤锅炉烟气通道上布置还原剂喷枪,在锅炉尾部 烟道内布置加载有SCR催化剂的SCR反应器;
(2)还原剂喷枪将还原剂雾化后喷入炉膛烟道内,一部分还原剂与烟道烟气中NO发生 还原反应生成N2,一部分还原剂以NH3和HNCO形态随烟气向尾部流动,在流动过程中与烟 气混合更均匀;
(3)混有NH3和HNCO的烟气在流经SCR反应器时,在催化剂表面发生选择性催化还 原反应,烟气中NO被还原成N2;
所述还原剂是5~20%浓度的尿素溶液或氨水。
本发明中,所述SCR催化剂的活性物质是V2O5。
本发明中,所述SCR反应器是板式或蜂窝式反应器。
本发明中,所述SCR反应器所处位置的烟气温度为260~400℃。
本发明中,所述还原剂喷枪布置于炉膛上部、炉顶、对流烟道或转向室。
本发明中,所述还原剂的喷入量与烟气中NO的摩尔比为1∶1~2∶1。
本发明中,在转向室入口处沿垂直高度方向设置多个均流喷口,喷入高速的蒸汽、烟气 或空气,增加烟气的紊流程度从而提高还原剂与NO的均匀度。
为实现SCR反应器在尾部烟道内安装,在改造工程中可就锅炉尾部受热面形式和布置进 行必要调整改造,以保证足够空间施工和检修。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比较所具有的优点是:
1、利用SNCR还原剂喷枪作为SNCR和SCR联合脱硝的还原剂喷射设备。将锅炉炉膛 内SNCR还原反应残余的还原剂作为SCR反应的还原剂,节省了SCR还原剂喷射系统。
2、直接利用锅炉尾部烟道放置SCR反应器,大大节省了SCR工程所需的占地面积。
3、该项技术提高了SNCR反应过程中还原剂的利用率,与常规SNCR技术相比,减少了 还原剂消耗量从而减少了运行成本。
4、该项技术降低了SCR技术对场地的要求,在现有锅炉脱硝改造工程上实施方便易 行。脱硝效率可达90%以上,且运行成本低于纯SCR脱硝技术。
本发明的一种燃煤锅炉SNCR和SCR联合脱硝的实现方法适用于燃烟煤、褐煤的锅炉, 对于中型、大型锅炉都适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例1中燃煤锅炉SNCR和SCR联合脱硝实现方法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浙江百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大学;浙江百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05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