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压夹头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29676.2 | 申请日: | 2010-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85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吴炫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炫隆 |
主分类号: | B23Q3/00 | 分类号: | B23Q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泰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55 | 代理人: | 张雅军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压 夹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具机夹头,特别是涉及一种油压夹头。
背景技术
如图1、2所示,申请人所有的中国台湾第91119043号发明专利案的油压夹头10,具有一个机座11,及分别安装在该机座11内的一个固定座12、一个套筒13、一个油路控制阀座15、两个轴承16、一个转动座17、一个掣动座18、一支拉杆19、一个前轴盖20、一个后轴盖21、一个前筒夹22,及一个后筒夹23。
该机座11具有一个轴向容置孔111与一个集油室112。
该固定座12安装在该容置孔111内靠近前端,具有一个轴向穿孔121,分别沿径向设置的一个入油孔122与一个回油孔123,及一个可将油汇入该集油室112的集油信道124。
该套筒13安装在该固定座12的轴向穿孔121内,具有一个轴向穿孔135,一个连通该入油孔122的径向入油槽133,及一个出油槽134。
该套筒13与该固定座12之间并形成一个环隙14。
该油路控制阀座15安装在该轴向穿孔135内,具有一个相对应该入油槽133与该出油槽134的油室151,一个入油阀门152,一个位于该油室151内的弹簧153,及一个被该弹簧153弹推而于常态下封住该入油阀门152的挡止球体154。
所述轴承16安装在该轴向穿孔121内并分别位于该油路控制阀座15的前、后端。
该转动座17沿轴向穿置在所述轴承16之间,具有一个相对入油孔122的油道171,及一段前螺纹段172。
该掣动座18安装在该转动座17内且靠近后端,具有一段后螺纹段181。
该拉杆19安装在该转动座17与该掣动座18内。
该前轴盖20螺锁于该转动座17的前螺纹段172。
该后轴盖21螺锁于该掣动座18的后螺纹段181。
该前筒夹22安装在该前轴盖20内且与该拉杆19勾置连结。
该后筒夹23安装在该后轴盖21内且与该拉杆19勾置连结。
该油压夹头10虽然具有可以通过该前筒夹22、该后筒夹23夹置工件进行加工的功能,但仍具有下列待改良处:
一、因为该油路控制阀座15的挡止球体154沿轴向安装,当该油压夹头10高速转动时该挡止球体154极易因旋转离心力而脱离封住位置产生渗油,导致在加工过程无法保压、无法确实夹紧工件,影响加工品质。
二、该套筒13与该固定座12之间的环隙14太小,约为0.03mm~0.04mm,且该套筒13与该固定座12沿径向安装,高速转动时,该套筒13与该固定座12极易产生烧结,导致故障率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保压使工件被确实夹紧以提升加工品质,及可降低故障率的油压夹头。
本发明的油压夹头,包含一个机座,及分别安装在该机座内的一个固定座、一个油压缸、一个内定位单元、一个轴承单元、一个连接座、一个第一油路控制单元、一个第二油路控制单元、一个掣动座、一个前轴盖,及一个前筒夹。
该机座包括围绕一条轴线的一个容置孔。
该固定座安装在该容置孔内,包括一个围绕该轴线的轴孔,一个自固定座前端面朝向前端成型的前凸环,分别自一个固定座外环面朝向该轴孔设置的一个第一油孔、一个第二油孔、一个第三油孔、一个第四油孔,一个连通该第一油孔与该前端面的第一油道,一个连通该第二油孔与该前端面的第二油道,一个连通该第三油孔与该前凸环的一个外环面的第三油道,及一个连通该第四油孔与该前凸环的外环面的第四油道。
该油压缸套置在该固定座的前凸环外,包括一个相对应该第三油道的第五油道,及一个相对应该第四油道的第六油道。
该内定位单元包括一个第一内盖,该第一内盖套置在该油压缸外且抵接该固定座的前端面,具有一个相对应该第一油道并连通该油压缸的第七油道。
该轴承单元包括安装在该固定座的轴孔内的至少一个轴承。
该连接座包括一个穿置在该轴承单元内的后套筒,一个自该后套筒的前端朝径向往外成型的中间环,一个自该中间环朝向前端成型的前载环,分别沿径向设置于该前载环的一个第一容置槽与一个第二容置槽,一个连通该第一容置槽与该前载环的前端面的第八油道,分别沿该轴线贯穿该中间环并连通该第一容置槽的至少一个第九油道,一个相对应该油压缸的第五油道设置于该中间环并连通该第二容置槽的第十油道,及一个沿径向贯穿该前载环并连通该第二容置槽的连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炫隆,未经吴炫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96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