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天线系统中用户选择与分组方法和通信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28256.2 | 申请日: | 2010-03-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63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 发明(设计)人: | 王莹;吴彤;裴郁杉;李根;张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W4/08 | 分类号: | H04W4/08;H04W72/1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天线 系统 用户 选择 分组 方法 通信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天线系统中用户选择与分组方法和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未来无线移动通信系统需要支持更高的业务速率,并提供更广的网络覆盖。多入多出(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MIMO)系统能够克服无线通信中的衰落,为系统提供更好的空间分集,获得更高的系统容量。在MIMO系统中,可以将满足条件的多个用户进行分组,通过复用资源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容量。
在现有技术中,可以根据用户的正交性进行用户选择与分组。首先在每个子载波上为每个用户计算信道传输函数,然后为每个用户对计算正交性,根据轮叫调度方式(ROUND-ROBIN)算法选择第一个用户,然后选择与第一个用户具有最大正交性的用户进行配对分组。
然而,根据用户正交性进行用户选择与分组的方法仅考虑了用户的空间特性,系统的性能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天线系统中用户选择与分组方法和通信设备,提高多天线系统的系统性能。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天线系统中用户选择与分组方法,包括:
控制节点接收至少两个用户发送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uesInformation,CSI);控制节点根据所述接入链路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所述至少两个用户的调度优先级,选择调度优先级最高的用户作为用户分组中的基准用户;控制节点确定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中除所述基准用户的用户与所述基准用户之间的空间特性值;控制节点根据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中除所述基准用户的用户的调度优先级和空间特性值,确定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中除所述基准用户的用户的分组函数值;控制节点根据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中除所述基准用户的用户的分组函数值,确定所述用户分组。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至少两个用户发送的接入链路信道状态信息;选择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接入链路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所述至少两个的调度优先级,选择调度优先级最高的用户作为用户分组中的基准用户;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中除所述基准用户的用户与所述基准用户之间的空间特性值;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中除所述基准用户的用户的调度优先级和空间特性值,确定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中除所述基准用户的用户的分组函数值;第三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中除所述基准用户的用户的分组函数值,确定所述用户分组。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充分考虑到用户间的信道正交性和吞吐量,提高了用户的传输机会,显著提升了系统吞吐量和频谱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天线系统中用户选择与分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多天线系统中用户选择与分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多天线系统中用户选择与分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发明目的更加清楚,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和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天线系统中用户选择与分组方法,包括:
步骤101:控制节点接收至少两个用户发送的接入链路CSI。
步骤102:控制节点根据所述接入链路CSI确定所述至少两个用户的调度优先级,选择调度优先级最高的用户作为用户分组中的基准用户。
步骤103:控制节点确定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中除所述基准用户的用户与所述基准用户之间的空间特性值。
步骤104:控制节点根据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中除所述基准用户的用户的调度优先级和空间特性值,确定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中除所述基准用户的用户的分组函数值。
步骤105:控制节点根据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中除所述基准用户的用户的分组函数值,确定所述用户分组。
在本实施例中,充分考虑到用户间的信道正交性和吞吐量,提高了用户的传输机会,显著提升了系统吞吐量和频谱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82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