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善微胶囊血液相容性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27827.0 | 申请日: | 2010-03-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57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 发明(设计)人: | 高长有;彭采宇;张裕英;仝维鋆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K9/50 | 分类号: | A61K9/50;A61K47/32;A61K47/34;A61K47/36;B01J13/02;B01J13/2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韩介梅 |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善 微胶囊 血液 相容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善微胶囊血液相容性的方法,尤其是通过静电作用吸附 表面修饰剂或者通过共价作用利用交联剂接枝表面修饰剂而对微胶囊表面进行 修饰并改善其血液相容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微胶囊是通过成膜物质将囊内空间与囊外空间隔离开以形成特定几何结构 的物质。微胶囊的形状以球形结构为主,也可为卵圆形、多角形及其它不规则 形状。传统微胶囊尺寸大小通常在微米至毫米级,壁厚在亚微米至几百微米。 根据囊壁形成的原理,微胶囊的传统制备技术大体可分为三类:利用反应生成 囊壁的化学方法、利用相分离形成囊壁的物理化学方法和利用机械或其它物理 作用形成囊壁的物理方法。囊壁通常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组成,也可是 无机化合物。根据囊心的性质和微胶囊的使用要求,囊壁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 材料复合构成。
微胶囊的特点在于囊内物质被包埋,囊壁具有半透性能和一定的阻隔性能。 核-壳结构微胶囊的囊心物质以固体或液体为主,也可是气体。
在药物的包埋与传递中,聚电解质微胶囊显示出了十分独特的性能。例如, 利用自沉积技术和电荷调控渗透性能,可将多种水溶性物质如蛋白、酶、维生 素、纳米微粒及各种药物自发高效地包埋在微胶囊内。由于囊壁的半透性质, 微胶囊具有缓释药物的能力,从而达到低毒、长效的目的。
靶向药物载体最主要的应用形式即载体微球或微胶囊。对作为靶向药物载 体高分子材料的基本要求包括其必须无毒,有一定的生物可降解性和血液相容 性,能在血液循环中保持一定的寿命。除了定点注射,通过血液流动的方法将 药物传递到需要的部位是一种更为前沿的给药方式,操作更为简便。但是,由 于聚电解质微胶囊的特殊带电结构,它们与血液接触后,将可能引起较为严重 的凝血反应,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影响到动物的生命。因此,对微胶囊表面进行 物理或化学改性以提高其血液相容性、降低蛋白质的吸附(减少微球或微胶囊 等的非特异性吞噬)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过程简单、适用范围广、效率高的改善微胶 囊血液相容性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改善微胶囊血液相容性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静电作用吸附 表面修饰剂或者通过共价作用利用交联剂接枝表面修饰剂而对微胶囊表面进行 修饰。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室温下,在0.5mol/L的NaCl溶液中,将浓度为0.5-4mg/mL的具有相反 电荷的聚电解质层-层自组装在胶体微粒表面,得到核-壳结构的胶体微粒;
2)按每25-100mg的胶体微粒加入含0.5mol NaCl的0.5-4mg/mL的牛血 清白蛋白溶液1-2ml,振荡吸附15-60min;或者按每25-100mg的胶体微粒加 入0.5-2ml的质量浓度为1%的交联剂,室温下反应1-12h后,再加入1-2ml含 0.5mol NaCl的0.5-4mg/mL的牛血清白蛋白溶液或端胺基聚乙二醇溶液,振荡 吸附15-60min,再将此微粒用质量浓度为0.1%的NaBH4浸泡处理15-60min;
3)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解或用盐酸分解去除胶体微粒,得到悬浮在水中 的血液相容性被改善的中空微胶囊。
本发明中,所述的胶体微粒是微交联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微粒、碳酸钙微 粒、聚苯乙烯磺酸钠掺杂的碳酸钙微粒或碳酸锰微粒。
所述的聚电解质是聚烯丙基胺盐酸盐(PAH)、聚二烯丙基二甲基季铵盐 (PDADMAC)、壳聚糖、胶原、多聚赖氨酸(PLL)、阳离子化葡聚糖(DEAE- 葡聚糖)、聚苯乙烯磺酸钠(PSS)、聚丙烯酸(PAA)、聚甲基丙烯酸(PMA)、 硫酸软骨素、硫酸肝素、透明质酸、藻酸钠或硫酸葡聚糖。
所述的交联剂可以是戊二醛或京尼平。
本发明中胶体微粒的去除方法与其结构有关,如微交联三聚氰胺-甲醛树 脂微粒用盐酸分解,碳酸钙微粒和碳酸锰微粒用盐酸分解或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溶解去除。
本发明方法的有益效果在于:改善微胶囊血液相容性,为微胶囊在生物材 料、药物传递、组织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78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口服用补肾健骨治疗药液及其生产方法
- 下一篇:一种蚕桑系列制品的眼罩





